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基层落实落地的思考及方法路径
文章字数:1,591
  玉林市委统战部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基层落实落地,必须清醒认识和顺应其工作规律,需从变“他觉”为“自觉”、化“无形”为“有形”、从“一般”到“具体”等“三个维度”着手发力,久久为功。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当着眼于变“他觉”为“自觉”,激发各族群众的内生动力
  “铸牢”作为一种思想工作,既要“他觉”,更要“自觉”。为此,可着眼在“三种力量”上思考。
  晓之以理。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为此,必须探索运用“真理”的力量,通过强化宣传教育,致力于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和民族融合、祖国统一、繁荣昌盛的“道理”向各族群众讲明白,把“三个离不开”“四个共同”“四个与共”“五个认同”等为核心内容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植入各族群众的头脑、融入各族群众的心田,使之自我觉悟、自觉主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而使各族群众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动之以情。“入情”有助于“入理”,只有情感上受到触动,认可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才能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玉林市以乡情为纽带,通过“玉侨子午线”平台讲好广西故事、玉林故事,220万海外侨胞和150万归侨侨眷在感受玉林风土人情、民俗、非遗文化中沉浸式体验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对家乡的情感归属。
  给之以利。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相关。”“‘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只有使各族群众得到了直接实惠和各类实实在在的好处、利益,从而自觉拥护党的民族政策,把“铸牢”当作自己的眼睛和生命一样来爱护。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当着眼于化“无形”为“有形”,细化有感有效可触可知可及的务实举措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作为思想领域工作,是看不见的“无形”的工作,细雨无声,不易感知,必须通过“有形”的举措才能落到实处。
  在理论研究上注重有形有感。改变以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工作侧重在意义、方法、对策等“无形”的理论阐释层面,转为侧重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标准、指标体系方面,使之更加有形有感。
  在宣教体系上注重可触可及。通过板报、公交车(站)、街头巷尾的“有形”宣传,以及群众乐于接受的现代传媒手段,展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例、图文场景和影视画面,让各族群众可感可知,并把思想引导等无形工作纳入干部教育、国民教育、社会宣传教育的“有形”课堂。
  在互嵌交融中注重有力有效。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地实践中,必须把各种“有形”的服务,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融入各民族群众的生活点滴,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当着眼于从“一般”到“具体”,统筹普遍性和特殊性突出地方特色
  地方和基层在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中央部委的全局性、普遍性、一般性决策部署基础上,必须结合地方实际,因地制宜、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个性化谋篇布局。立足实际确定目标任务。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工作措施才能“接地气”,工作方向才能不偏移。
  有的放矢制定工作措施。工作必须坚持实践导向、问题导向,看清楚本地区本领域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以解决,才能确保取得实效。
  发挥优势打造亮点品牌。各地各部门的资源禀赋不同、工作职能不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侧重点可能就有所不同。各地各部门必须结合实际,发挥优势、突出重点、打造亮点,推动形成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比如,玉林市发挥侨乡优势,实施“交融互嵌·和美侨乡”工程,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等活动,增强包括海外侨胞在内的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发布日期:2025-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