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白县各中小学开展非遗技艺进校园、美食节等多类型民族文化活动。图为师生在展示民族美食。
图为凰图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的工人在编织芒编。
博白县博白镇大良村鸟瞰图(本版图片均由博白县委统战部供图) 本报记者 韦振豪 陆文心
近日,记者走进玉林市博白县,一幅幅鲜活动人的场景映入眼帘:大良村的各族乡亲围聚大榕树下,共话民俗、笑语盈盈;书香社区的居民们围坐一堂,切磋芒编技艺、其乐融融;新仲村小微产业园内,生产线高速运转,发往各地的订单整装待发……在博白,玉商玉工回归的创业热潮与民族团结的生动故事有机交融、相得益彰,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美好图景在这片沃土上愈发鲜明。
乡村社区筑巢产业为桥 民心相融
博白镇大良村,这座坐拥百年历史大平坡水楼的“网红村”,藏着民族团结的暖心密码。宁静祥和的村落里,民族团结文化公园的大榕树下,阵阵嬉笑声格外悦耳。“这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也是各族乡亲的‘连心园’。”大良村党总支部副书记刘玲玲笑着引路,只见村民们或搬来小板凳围坐闲谈,或扎堆交流芒编技艺,或在棋盘前对弈、在健身器材上舒展筋骨,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据悉,大良村现有1752户5609人,汉族、壮族、苗族、仫佬族等各族群众在此聚居。
“以前,村民交流少,如何拉近彼此距离,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曾是村里最关注的事。”刘玲玲说,转机始于2023年玉商玉工回归战略的全面启动。一批芒编企业陆续入驻,创新推行“订单式居家生产”模式,让村民足不出户就能靠手艺增收。意外的是,芒编不仅成了“致富技”,更成了维系民心的“情感纽带”:技艺娴熟的村民主动上门帮扶新手,汉族大姐手把手教壮族姑娘起针,苗族大婶向仫佬族邻居传授编织花样,芒编“传帮带”的热潮在村里悄然兴起。各族村民在一针一线的交流中心越贴越近,情越聚越浓。
如今的大良村,产业发展与文化振兴同频共振。借着“回归”的东风,村里已建成4家芒编标准化厂房,引进编织、电子、门窗、家居等企业186家,为村民搭建起稳定的就业平台;依托浓厚的文化底蕴,村委联合爱心企业打造出全国“最美农家书屋” —— 王力书吧,配套建成特色民宿、文艺咖啡屋等设施,让小村落变身“就业+文旅+休闲”的乡村振兴样板。近两年来,大良村累计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昔日僻静村落如今声名远扬。
同样因产业焕发新生的,还有博白镇书香社区。作为博白县易地扶贫搬迁城东新区安置点,这里的居民多为周边村落的脱贫群众,曾一度面临“搬得出、稳不住”的就业困境。玉商玉工回归战略启动后,社区党总支部迅速与周边企业对接,推出“一对一精准岗位推荐”服务;针对无法外出就业的居民,邀请社区“编织达人”开设芒编培训班,手把手传授技艺。如今,社区已实现“一户至少一人稳定就业”,曾经的贫困户纷纷变身“手艺人”,收入稳定,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小微产业园示范就业为基 携手共富
“现在不用背井离乡打工,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还能照顾老人孩子,太知足了!”11月3日,博白镇玉商回归新仲村小微产业园内,天星服饰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壮族女工王珍一边熟练操作缝盘机器,一边满脸笑意地感慨。此前,为了生计,她常年在广东务工,一年到头难得与家人团聚。2023年新仲村小微产业园的建成,让她的生活迎来了全新转变。
这座由闲置猪场盘活改建的小微产业园,投资总额达1.12亿元,既是博白镇首个玉商回归小微产业园,也是当地首个建立党支部的小微产业园。目前,园区已成功引进天星服饰、胜龙针织、鑫洁洗涤等5家企业,累计带动370人实现就业。
“每天走路10分钟就能到岗,月薪4000多元,下班能陪孩子写作业、照顾老人,这样的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王珍手上的缝盘机随指尖翻飞,一件件针织半成品快速成型。如今的她已是流水线领班,身旁的瑶族姑娘李艳正跟着她学习缝盘技巧:“珍姐特别有耐心,手把手教我操作,现在我的缝制速度越来越快,上个月还拿了绩效奖金呢! ”
新仲村是汉族、壮族、瑶族村民世代居住的村落,过去,不少村民因缺乏技能,只能靠务农或外出打零工维持生计。小微产业园落地后,当地专门成立领导小组,推行“一园一专班”机制,专人负责园区招商、招工、安全生产等工作。针对村民“就业难”问题,开设“民族技能培训班”,邀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讲师,免费传授纺织、缝纫、洗涤等技能,让村民们学得会、能上岗、留得住。
在博白,新仲村小微产业园的成功实践并非个例。2023年8月以来,该县以玉商玉工回归为牵引,将50个小微产业园打造成产业集聚与民族团结的“融合示范田”。通过盘活村屯闲置资源、优化“一站式”服务,累计吸引147个返博项目落地,涵盖电子加工、服装制造、木材加工等多个领域,带动3.84万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同时,在各园区构建政企村组织联建机制,推动各族员工在生产协作中互帮互助,让民族团结理念深度融入产业发展,既让回归玉商安心创业,更让各族群众在致富路上凝聚共识、携手同行。
非遗文化赋能守正创新 凝聚同心
锣鼓铿锵,弦乐悠扬。博白县展演中心的舞台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桂南采茶戏正精彩上演。演员们身着客家特色服饰,以悠扬唱腔、轻盈舞姿,将客家人种茶制茶的生活场景演绎得惟妙惟肖,台下掌声与喝彩声此起彼伏。“我爱人是客家人,我虽听不懂客家话,但演员们的表演特别有感染力,一下子就被吸引了。”从南宁回博白探亲的李女士,特意带着孩子前来观看,“就是想让孩子感受客家文化的魅力,把这些珍贵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
作为世界客家第一大县和多民族散居地区,博白不仅深耕桂南采茶戏这一文化瑰宝,更让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芒编技艺,成为联结各族群众的文化纽带与致富桥梁。在博白县凰图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的芒编工坊里,各族编织女工围坐一堂,芒草、竹丝在指尖穿、交、串、绕,转瞬间就化作精美的果篮、吊灯、家居摆件。“我们各族姐妹一起编,不懂的互相教,编出来的东西又好看又好卖!”从事芒编30多年的韦大姐麻利地穿梭着指尖的材料,笑着说,“今年订单越来越多,收入跟着涨,还能照顾家庭,真是一举两得。 ”
非遗传承,既要守正也要创新。凰图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黄连将,将分散的农户手艺整合升级,创新推行“实践教育基地+公司+订单+农户”模式。“我们把订单分发给农户,统一提供原料、传授技法、回收销售,让指尖技艺真正变成‘指尖经济’。”黄连将介绍,企业产品已远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还拿下迪奥定制订单,2024年产值超3500万元,惠及2000多名各族群众。
如今,博白县380多家编织企业(含作坊)遍布28个乡镇,形成10大系列5万多个品种,固定从业人员2.1万人,季节性从业人员超20万人,2024年编织工艺品产业总产值达40.43亿元。
“广西三月三期间,我们把桂南采茶戏、芒编、茶泡、剪纸等特色非遗项目搬进景区,各族群众一起赏戏、体验传统手工艺,感情越走越近。”博白县委副书记、统战部部长李婷表示,通过“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活动,组建各族群众非遗传承队伍,让不同民族在共同参与中增进文化认同,真正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
从展演中心的文化共鸣到工坊里的携手致富,从乡村社区的暖心相融到小微产业园的共富同行,博白县以玉商玉工回归为牵引,让非遗文化成为凝聚民族情感的“粘合剂”、激活经济活力的“催化剂”。桂南采茶戏的唱腔里藏着文化根脉,芒编的经纬间织就增收之路,各族群众在产业发展与文化传承中双向奔赴,真正实现了经济发展、民族团结与文化传承互促并进,让同心筑梦的美好故事在南流江畔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