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五个一”工作法 谱写岭南古郡和谐共融新篇章
—— 梧州市万秀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实践探索
文章字数:1,686
梁明禅 易春 梁鹏治
梧州市万秀区紧扣广西“一区两地一园一通道”战略目标,创新推行“五个一”工作法,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象化为政治协同、文化认同、交往互嵌、产业共富、治理同心的实践行动,为岭南地区各民族和谐共融提供了鲜活样本。
凝聚工作合力构建“一起干”的共同体建设格局
万秀区以“一起干”为核心,将政治优势转化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实践效能。
建立“党建促民族团结进步”专项机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党支部“三会一课”核心内容,推动党员干部先学一步、深学一层,从思想上筑牢“共同奋斗”的共识。同时,推动多部门资源聚合,如统战部门联动文旅部门打造文化载体、联合工信部门培育特色产业,形成“1+1〉2”的协同效应,让“一起干”从口号转变为各族干部群众的行动自觉。
强化文化引领构筑“一家人”的共同体精神家园万秀区以“一家人”为理念,在尊重文化差异性的基础上强化中华文化共同性,推动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深挖辖区红色资源,修缮“三馆三旧址”(红色教育场馆与革命旧址),打造“红色研学+民族团结”精品线路,开发《红色故事里的共同体意识》系列课程,每年吸引30多万各族群众参观学习。通过“老党员宣讲团”“红领巾讲解员”等队伍,讲述梧州近代革命史上各民族携手奋斗的故事,让红色基因成为凝聚“一家人”的精神底色。立足“岭南文化发祥地”定位,开发“岭南文化园—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园”文旅IP,将粤语文化、骑楼文化、六堡茶文化等融入体验场景,累计接待游客70余万人次。
推动互嵌共融培育“一家亲”的共同体交往生态
万秀区以“一家亲”为目标,从城市社区、省际协作、文旅融合三个维度,推动各族群众在空间、社会、文化层面全方位互嵌。
以“骑楼城里石榴红”品牌为抓手,将民族工作融入社区服务体系,重点关注“一老一小”群体,镇(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社工站建设率达100%,为老年人提供助餐、健康监测等服务;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成为广西首批两个“全国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之一,保障少数民族子女平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依托粤桂毗邻区位优势,与广东封开县签订民族团结进步共建协议,将农历三月定为“粤桂共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月”,联合举办“当六堡茶遇上杏花鸡”“粤桂一家亲·情浓三月三”等文旅消费嘉年华活动,推动“梧货入粤”(六堡茶、人工宝石)与“粤客入梧”(广东游客赴万秀旅游)双向流动。
夯实产业基础厚植“一起富”的共同体物质根基
万秀区以“一起富”为目标,立足人工宝石、六堡茶两大特色产业,构建“产业带动就业、就业促进共富”的发展格局。
坚持“产业发展与就业保障同步推进”,培育茶业、宝石等相关市场主体5000多家,直接带动各族群众就业创业超10万人,涵盖种植、加工、销售、电商等多个环节。例如,六堡茶产业带动周边瑶族、壮族群众参与茶园管理、茶叶加工,人工宝石产业吸纳外来务工人员从事饰品组装、电商直播,实现“无论本地还是外来、无论哪个民族,都能在产业发展中找到增收路径”。2024年,万秀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4000多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6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8万元,各族群众的“钱袋子”更鼓,对共同体的认同感更强。
优化社会治理营造“一条心”的共同体治理氛围
万秀区以“一条心”为目标,将民族事务纳入基层治理体系,构建“法治保障、网格覆盖、志愿参与”的治理格局。
构建“农村一小时、城市半小时”法律援助服务圈,实现行政村(社区)“法律明白人”全覆盖,为各族群众提供法律咨询、纠纷调解等服务;建立民族宗教重大问题应急处置机制,62个村(社区)均设立涉民族宗教风险隐患信息员,确保民族领域矛盾隐患“早发现、早处置”,用法治保障民族团结。将民族事务管理纳入基层党建与网格化管理,推动“一社区一心理咨询师”“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机制落地,针对各族群众心理需求、法律诉求提供精准服务;引导“骑楼大妈”“潘塘姐姐”等志愿团队发挥“基层治理瞭望哨”作用,形成“网格员+志愿者+专业力量”的多元治理队伍,让各族群众感受到“治理有温度、团结有力度”。
(作者单位系梧州市万秀区委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