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民族地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论坛暨费孝通田野调查周年纪念活动特别报道
全国专家学者、民族工作者齐聚广西 碰撞思想火花互鉴实践经验
文章字数:3,529
  本报记者 吴佩鸿 王娅茜
  11月4日,边疆民族地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论坛暨费孝通田野调查90周年纪念活动在南宁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民族工作者齐聚广西,共同探讨边疆民族地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纪念费孝通先生到广西大瑶山开展田野调查90周年,为共谋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同谱民族团结进步新篇章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用双脚丈量土地用学问服务人民
  国务院参事室干部、费孝通研究中心主任、民盟中央社会委员会委员 张吉吉

  90年前,民盟老一辈领导人、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携夫人王同惠来到广西金秀大瑶山开展社会调查,使这里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学术思想的发源地,成为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的重要研究基地。新中国成立后,费孝通先生多次重返金秀,对大瑶山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独到见解,为边疆民族地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费孝通先生开创性的田野调查实践的背后,是对“从实求知,志在富民”理想的坚守。他坚信真正的学问在脚下、在田间地头、在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里,坚信学术研究要扎根土地服务人民,要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贡献智慧。希望以此次交流为契机,继续推动费孝通学术思想的研究与实践,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智慧与方案。
  扎实调研 建言献策为民族团结贡献实实在在的力量自治区人大农委副主任、民盟广西区委副主委 黄世吉吉

  费孝通先生的民族地区发展观对民盟广西的地方组织建言践行工作的影响甚大。画好民族团结进步同心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为历史生成,也是民族地区参政党地方组织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参政议政实践的时代所需。秉承“出主意、想办法”的传统,“从实求知”“志在富民”,民盟广西各级组织近些年来积极参与政治协商,在广西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
  一方面围绕民族文化传承、生态环境保护、乡村振兴等重点课题开展扎实调研,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民盟人才智力密集的优势,积极融入新发展理念,聚焦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任务,为中共党委、政府出主意、想办法,办实事、做好事,在服务大局中提升履职能力,彰显民主党派的责任担当。民盟传统教育金秀基地的建设发展,加快了我们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的基础理论研究的步伐,有利于挖掘和讲好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故事。
  “五个家园”建设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地生根自治区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原广西社会科学院院长 陈立生

  广西自2021年起,在全国率先启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2024年,自治区党委、政府进一步作出统一部署,明确以构建“五个家园”为核心推进实施。广西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植根于两千多年的历史传统之中。从冼夫人维护国家统一,到冯子材、刘永福抗敌御侮,这些彪炳史册的人物及其精神,早已将民族团结、保家卫国的基因融入血脉,代代相传。在示范区建设过程中,我们注重历史基因的传承与文化认同的深化,推动示范区建设与经济发展双向赋能,促进各民族互嵌式融居,强化政治引领作用,全方位展现广西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的自觉与主动。目前,“五个家园”建设已实现良好开局。在精神家园方面,文化品牌塑造与理论研究先行引导,增强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在幸福家园方面,我们扎实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大力推动兴边富民、基础设施建设,并积极融入国家重大战略。特别是今年以来,人工智能等新质生产力赋能千行百业,为广西高质量发展开辟了新赛道,呈现出“其时已至、其势渐成、其兴可待”的生动局面。
  深入基层讲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动故事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广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首席专家、教授 郝国强

  90年前,费孝通先生携夫人王同惠深入金秀大瑶山开展田野调查,出版了《花篮瑶社会组织》。这是费孝通先生民族学研究的开端,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起点,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着“从实求知,志在富民”的原则,费孝通先生一生六上瑶山,始终坚持实地调查。在深入了解瑶山地区实际情况后,他提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以及将部分壮汉聚居镇划入瑶区的具体建议。这些思考最终汇聚成1988年“南岭瑶族经济协作区”的战略构想,彰显出田野研究服务地方发展的力量。如今,我们要传承费孝通先生的精神文化遗产,走出书斋,扎根民族地区、城乡基层,获取真实的第一手资料。真切理解各民族在历史进程中如何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分布格局,如何在社会、经济、文化层面持续的交往交流交融中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的内在认同。进而选取小切口有形、有感、有效地讲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动故事。
  处理好“多元”与“一体”关系延边大学教授 朴今海

  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对如今边疆民族地区的建设来说意义非常深厚。历史充分证明,中华民族是各民族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中国56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字,这不仅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还让中华文化具有了多元性、包容性的特征。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建设过程中,要牢牢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处理好“多元”与“一体”的关系,既要尊重“多元”,更要强调“一体”,在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同时,也要尊重各民族语言文字。在强调对中华文化认同基础上,尊重各民族的特性和文化差异,才能更好地发展各民族文化,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五个认同”在边疆实践中深入人心、代代相传
  广西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覃娟

  在长期守疆护土、守护祖国南大门的实践中,广西各族人民形成了对国家、对民族强烈的信念感与使命感。这种维护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国家统一的历史自觉,早已融入血脉,代代相传。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兴边富民等一系列重大战略,特别是通过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当前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有力推动了边疆地区经济繁荣和边民生活富裕,从物质基础上进一步夯实了“五个认同”的根基。近年来,我们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为边疆民族地区的工作主线。这一工作的深入开展,不仅使“五个认同”成为边民的普遍共识,更将其转化为主动践行的内在意愿,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真正内化为群体的共同理念,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上巩固和深化了“五个认同”。
  以扎实研究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八桂根基自治区民宗委政策法规与理论研究处处长 黄金海

  我们把理论研究作为示范区建设的重要任务,助力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取得丰硕成果。广西在全国率先成立省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和研究会,建立高规格的研究工作领导机制。依托党校、高校和研究机构,培育命名10家研究基地,广西民族大学和广西师范大学分别入选国家四部委和国家民委研究基地。通过制定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优秀成果评选办法、基地管理办法、基地影响力评价指数等科研管理制度,激励科研工作者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学科平台方面,广西民族大学获批为我国第二批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交叉学科建设15个试点单位之一。通过集中攻关形成一批重大成果,连续三年在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中设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项,组织区内外知名专家开展研究。此外,广西世居民族调查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环江毛南族蹲点调研报告《现代不现代,关键看村寨》在《求是》杂志发表。此次结合费孝通田野调查90周年纪念活动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坛,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交流思想、分享经验,为示范区建设凝聚共识。
  以特色品牌探索民族团结进步新路径来宾市民宗委党组书记、主任,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兼)唐林

  来宾在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过程中,重点探索了三类具有本土印记的工作模式与品牌。依托蔗糖产业打造“蔗里石榴红”1+N品牌,市直部门和6个县(市、区)都推出相应子品牌;深化“携手奋进 越帮越红”品牌建设,纵向与9所高校、5个费孝通学术思想研究中心建立合作共建关系和实践研究基地,横向与8个城市签订共建协议,推动优质资源跨区域流动;深入挖掘《大瑶山团结公约》与费孝通先生学术足迹的历史价值与时代意义,把“石牌律”融入法治,“石牌律解纷工作法”入选全区“枫桥经验”,相关治理模式入选全国市县法治建设典型案例。同时,将民族工作列为“一把手”工程,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民族工作格局,并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等多项考核监督范围,通过层层压实责任确保各项工作落地见效,这些都为示范区建设打下了好基础。
发布日期:2025-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