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笔为媒 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与出海新篇
—— 记民盟盟员、广西民盟美术院副院长、广西青年书画家协会主席纪成
文章字数:1,165
    纪成

  本报通讯员 喜悦
  从少年自学成才的坚守,到数十年深耕成为独树一帜的艺术大家;从本土传承到海外出海,他以笔墨为刃,雕琢文化瑰宝,续写着中华文化与时代同频共振的生动故事。他就是民盟盟员、广西民盟美术院副院长、广西青年书画家协会主席纪成。
  少年逐梦 自学之路,以热爱抵岁月漫长
  纪成7岁便接触书画,但由于家庭条件有限,他的书画之路一开始便充满艰辛。7至17岁,他专注于临摹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即便仅有这一本范本,他也从未有过半分懈怠。
  17岁时为了生计,他前往大连工作。那时居住的地方比较狭窄,很难展开练习毛笔字。即便如此,他也没有放弃热爱,转而用硬笔坚持练习。“两块钱一摞的旧报纸,我能练半个月,看完新闻就用来练字。”回想当年的经历纪成感慨万千。功夫不负有心人,在19岁时他凭借硬笔书法作品获得全国“成吉思汗杯”大赛二等奖。
  从买旧报纸练字到逐渐适应宣纸,从临摹古帖到钻研文字起源与书法理论,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他在篆、隶、楷、行、草等多种字体上均达到了较高造诣,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深耕不辍 以笔为桥,联结海内外文化血脉
  今年8月6日至10日,马来西亚霹雳州怡保市举办南宁—怡保友好城市二十周年庆典系列活动,纪成受邀出席。收到邀约时,他心中曾掠过一丝疑虑:“远隔千里的海外,当地对中华传统文化认识程度是否足够?”而参与了这场活动后,他彻底打消了顾虑。
  纪成回忆,在马来西亚期间,他和广西青年书画家协会的同仁们不仅参与了当地3000多人规模的“华乐大赛”与书法比赛,还走进霹雳州育才中学,为当地华人学生讲授书法入门与文字起源。在课堂上,他给师生们讲授了中国文字演变与书法艺术,大家听得聚精会神。交流中的不少瞬间,至今仍令纪成深深动容,也让他愈发清晰地意识到文化出海的深远意义。
  传承创新 以身躬行,做文化强国的推动者
  “写书法越久,越能感受到中国人的自豪感。”在纪成看来,中国书法不仅是艺术,更是文明的载体。多年来,他始终致力于中国书法的传承与推广。他发起成立广西青年书画家协会,举办“水墨南国”全国书法作品展,吸引全国100多位知名艺术家参加。此外,他还通过开班教学和编写规范字书写教程,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学生。
  作为民盟盟员,他身体力行,积极参加广西民盟组织的各项社会服务活动。从“文化下乡”到“送春联进社区”,通过拍卖作品筹集资金,为金秀瑶族自治县的学校捐赠教材并开设书法课,用书法传递温暖与力量。
  他还计划将“水墨南国”大赛升级为国际赛事,希望通过赛事,促进中国与马来西亚的孩子们学习交流。目前这一想法已得到马来西亚方面的积极响应,新加坡也在对接邀请他前往开展文化交流。
  从少年自学成才的坚守,到数十年如一日的深耕,再到推动文化出海的探索,纪成以笔为媒,在墨香中书写着中华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也让更多人看到,当传统文化与时代同行,必将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发布日期:2025-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