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为犁 深耕“甜蜜初心”三十载
——— 记九三学社社员、国家糖料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广西大学教授张木清
文章字数:1,269
    张木清

  9月 26 日,2025年广西“最美科技工作者”评选结果正式发布,九三学社社员、国家糖料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广西大学教授张木清的名字位列其中。30 年来,张木清始终秉持爱国、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扎根广西糖料产业一线,凭借专业的科研能力与执着的钻研精神,深耕甘蔗种植相关研究,为守护好广西“糖罐子”贡献力量。
  深耕八桂 破解甘蔗“基因密码”
  张木清就职于广西大学,主要从事甘蔗抗逆性种质创新与遗传改良研究。要推进这项研究,绕不开甘蔗基因组这道“坎” —— 甘蔗的遗传背景特别复杂,基因组就像揉在一起的“一团乱麻”,想画出它的精细图谱绝非易事,也给甘蔗研究带来不少困扰。
  为了解决这项难题,张木清带着团队历经8年摸索,通过原创“血缘组分降维组装策略”,终于拼出栽培甘蔗染色体水平基因组图谱,数以万计功能基因的秘密,从此被破解。这项成果在2024年4月8日《自然—通讯》发表后,得到国内外同行广泛赞誉,将其称为“甘蔗研究新里程碑”。
  为解决我国抗病甘蔗种质资源不足的问题,张木清和团队收集资源超 2000份,建立抗性鉴定体系,选育出多份具有高抗性、极端性状的新种质,填补了国内空白。此外,他还聚焦甘蔗“百年新病”梢腐病,创新构建“抗病品种+精准施肥 +科学管理”三位一体的绿色防控体系,使得病害发生率降低65%以上,这项成果获得了2024广西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科技兴农 让论文结出“节节甜”
  “科研的最终目的,是让农民种得更省、收得更多、活得更好。”这是张木清常挂在嘴边的话。在他眼里,实验室不是科研成果的终点,田地才是技术应用的起点。
  今年 7 月,张木清团队选育的“中蔗9 号”品种入选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目录,如今已在全国推广30 万亩,帮助蔗农提高产量。近5年来,张木清和团队还承担国家糖料产业技术体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项目,登记17 个优异甘蔗新品种,拿下1项新品种保护权。不仅如此,张木清和团队还自创“黑穗病一票否决”机制,在育种阶段提前开展防病筛选,只要抗不住黑穗病,直接淘汰,大幅缩短了育种周期、降低了病害率。
  为让科研技术扎根田间、赋能生产,张木清团队的足迹踏遍全国主要蔗区,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户面对面传经送宝,在推广模式上,通过构建“科研团队+企业+农户”的联动机制,切实打通了科技服务农业的“最后一公里”。
  初心如磐 甘当“甜蜜事业”筑梦人
  作为广西大学作物学学科带头人,张木清最看重“传帮带”。他常和学生讲:“做科研,不是为了论文上的名字,而是为了让‘甜蜜事业’真正甜到蔗农的心里。”他带领的团队已培养青年博士15人,累计培训农技推广人员超3000人、蔗农超 10 万人次,系统提升了区域种植与管理水平。
  眼下,张木清又带着团队忙活起“智慧蔗田”,开发基于无人机遥感监测的产量预测模型,推广“破垄—施肥—起垄—除草”四合一轻简化栽培技术,大幅降低人工成本,将甘蔗宿根年限延长至4年,推动广西甘蔗种植向机械化、智能化迈进。
  “只要甘蔗产业需要,我会一直做下去,让中国的科技走向世界的前沿,让更多的人尝到广西的甜。”张木清把自己的岁月种进了蔗田,让科技的甜,顺着翠绿的蔗茎,流进壮乡的千家万户。
  (九三学社广西区委宣传部供稿)
发布日期:2025-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