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10日,九三学社来宾市委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主题宣讲活动。九三学社广西区委会供图 □本报通讯员 覃卓
青山叠翠的桂北山区,群众围着农业专家认真学习猕猴桃栽培技术;边境村镇的广场上,医疗团队正耐心为各族村民讲解健康知识;校园里,孩子们接过崭新的学习用品,脸上洋溢着灿烂笑容……在广西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常常可见九三学社社员忙碌的身影。他们以实实在在的行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民族地区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科技助农让特色产业成为致富“金钥匙”
“专家手把手教的技术,让我们的茶叶品质更好了,生活更有奔头!”在金秀瑶族自治县金秀镇长二村寨堡屯,九三学社社员莫宇宁的身边围满了茶农。他从育苗、采茶到加工全链条指导,让瑶乡茶农真正尝到“一片叶子富一方人”的甜头。
科技赋能,产业富民。在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里排村,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李洁维带动当地把猕猴桃产业发展成为托举乡村振兴的甜蜜产业;科技特派员黎炎通过普及蔬菜育种技术,带动4000多人脱贫致富;广西乡村科技特派团桂平团团长徐炯志脚上沾满泥土,把荔枝栽培新技术送到农民手中……一位位九三学社社员,以自身所长服务群众所需,打造出一份份民族团结与产业振兴“双融合”的鲜活样本。
教育扶智播种跨越山海的未来与希望
“谢谢叔叔阿姨给我们送新书包,我一定努力学习!”今年“六一”儿童节,金秀瑶族自治县金秀镇长二村六段小学的孩子们,捧着九三学社广西区委会送来的崭新学习用品,脸上洋溢着天真的笑容。
5月30日,九三学社来宾市委把“AI智能科普”带进了金秀瑶族自治县桐木镇城南社区,仿生机器狗、人形机器人、载重无人机的表演,激发了青少年对科学的极大兴趣。
从宁明县峙浪乡等边境乡村开展的科普(艺术)进学堂活动,到与滨江小学3000师生共跳竹竿舞、共抛绣球;从民族团结政策宣讲“进乡村入学堂”凝聚发展共识,到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石春媚连续多年资助都安瑶族自治县的学子们……九三学社广西各级组织与个人以教育为桥,让民族团结的理念浸润心田。
医疗惠民守护民族团结“健康之桥”“不用跑远路,在家门口就有大医生看病,心里踏实多了。”龙胜各族自治县义诊现场的村民李阿姨感慨地说。2022年,九三学社桂林市委联合多家单位在龙胜民族广场开展大型义诊,免费CT筛查近200 人、超声检查百余人,并组织 6 场医疗培训,覆盖 500多名基层医护人员。
多年来,九三学社广西各级组织带着一批批“名中(瑶)医”专家进社区、进学校、进村屯,为居民提供量血压、测血糖、把脉、推拿等服务,细致讲解疾病预防与健康养护知识,在守护群众健康的同时,也搭建起了民族团结的“连心桥”。
议政建言把基层呼声转化为发展良策
2024年9月18日,中共广西区委会召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和深化产业园区改革发展”工作专题协商座谈会,九三学社广西区委会主委彭健铭在会上提出强化部门协同、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盘活园区资源,加大场景创新,支持少数民族聚居区打造更具竞争力的支柱产业等务实建议,多项获采纳实施,为推动民族团结和经济发展提供参考。“把基层的真实需求转化为政策建议,推动民族地区发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彭健铭说。
近5年,九三学社广西区委会围绕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交提案和建议 20 余件,并通过政党协商、政协协商等方式积极建言。关于推动壮瑶医药健康发展、乡村风貌提升、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和采纳,并出台相应措施。
从桂北山区到边境村寨,从田间地头到校园课堂,九三学社广西各级组织以科技赋能产业、以教育播种未来、以医疗守护健康、以建言助推发展,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深厚情怀,为广西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注入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