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县域实践
—— 以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为例
文章字数:1,65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环江县”)立足县情,积极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新路径,丰富了当地的文化内涵,提升了社区的凝聚力,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团结。
  强化党的领导 构建民族工作机制
  环江县明确要求各级党组织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建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重要范畴,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列入县委重大议事日程,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创建工作。建立工作保障机制,将民族团结工作纳入各单位各部门重点任务、考核巡察、财政预算、绩效考评,着力构建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各部门通力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民族工作格局。
  增进文化认同 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环江县线上线下结合强化宣传教育。线下,依托党校、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移民安置点打造宣教基地。举办民族团结专题培训班,将民族团结内容融入学校课程及小区公约、村规民约、行业条约,让共同体意识进村入屯。线上,利用政府网站、媒体平台开设专栏,强化宣传教育力度。采取“点”“面”结合,通过“百村千屯办春晚”、毛南族分龙节等节庆文化活动,推动各族特色文艺联展联演,以文艺形式生动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此外,利用“革命老区县”品牌,每年开展爱党爱国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增进“四个与共”“五个认同”。
  聚焦民生福祉 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环江县以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起来。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开放发展,实施“交通强县”,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解决农村“出行难”问题,2023年,环江县获评自治区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称号;加快推进贵南高铁、河荔高速建设,2023年 8月31 日,贵南高铁开通运营,环江县融入南宁、贵阳 1小时经济圈,毛南山乡各族群众翘首以盼的“高铁梦”如期实现;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实施“教育强县”,开展送教下乡活动,提高乡镇教师待遇。同时,改进和完善中小学校长选拔任用办法,推进公开选拔、竞聘上岗制度,引导骨干教师和校长向农村学校和城区薄弱学校流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为各族群众创造优质的生活条件。
  创新工作举措 促进交往交流交融
  环江县在居住空间上融合,在扶贫移民区、红茂回迁安置区、易地搬迁安置区等多民族杂居区域,实施互嵌式居住模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居住空间;在生产生活中实现融合,思恩镇陈双村创建“六联六促”工作机制并在全县推广,营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氛围,形成“生产上我帮你、生活上你有我”的互融环境。全县各级学校全面构建互嵌式学习生活环境,让各族学生在共居共学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有力地推动各族师生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其次,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和旅游工作,吸引外地客商到环江创业就业,外地游客到环江旅游观光;组织各族干部群众平等、有序参与各项政治活动,全县机关各少数民族干部占比92.99%,形成了各族干部共同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坚持依法治理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环江县先后制定相关条例,创新“一村一法官”机制,开展法治宣传教育“进万家”活动,增强各族群众法治思维,提升依法依规处置各类矛盾纠纷水平;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在140个村(社区)健全“一支两会”和“一约四会”等制度;构建“五位一体”乡村信用体系,探索融入自治、德治、法治,“网格化+网络化”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模式。发挥村规民约作用,全面推行移风易俗和优良家风建设,促进乡风文明和民族团结;完善风险防控体系,推进“平安环江”建设,全面防控各领域风险隐患,坚决抵制日常矛盾纠纷向民族领域传导。建立教育、排查、预警、警务助理等防控机制,确保隐患及时收集、报告、处置,全力营造和谐稳定、团结奋进的良好社会氛围,推动环江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作者系中共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委员会党校教师 覃柳纯)
发布日期:2025-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