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以“绣球传情·奥黛同心”为主题的非遗展示活动在靖西市举行。(靖西融媒中心供图) □本报通讯员 梁姜银
从“精准滴灌”的系统培训到“全媒体沉浸”的宣传矩阵,再到“潜移默化”的文化滋养,近年来,靖西市以一系列创新举措,全方位、多维度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凝聚起各族群众团结奋进、共建美好家园的磅礴力量。
强化教育培训
构建常态化精准化学习机制
靖西市建立健全分层次、全覆盖“精准滴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机制。明确培训体系与对象,结合不同群体,设计差异化、特色化的培训课程与教材体系,确保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
2025年,开展19 个主体班次,重点聚焦经济、政治、文化等 20个方面知识内容。保障培训频次与规模,确保每年举办各类主体班次、专题研讨、线上培训不少于15期,直接受训人员显著增长,并建立培训档案与跟踪问效机制。2025年累计举办27班次,培训人员3513人次。创新培训模式与方法,综合运用专家讲座、案例教学、实地观摩、小组研讨、云端课堂等多种形式,增强培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推动学习教育入脑入心。
创新宣传载体构建立体式全媒体传播矩阵
靖西市拓展宣传渠道,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夯实实体阵地基础,以27所“国门党校”为站点,将4个“边关党旗红”功能区、14个产业示范基地连点成线,打造集党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等功能为一体的现场教学线路,组织干部聆听红色故事、重温入党誓词、学习乡村振兴案例,切实增强教育质效。创建“行走中的课堂”品牌,深入边境线少数民族聚居区,结合壮族八音、末伦小调、山歌对唱等形式开展教育活动11场次,不断增强边境地区干部群众守边固边兴边意识。运用原创音乐剧、纪录片、微党课、沉浸式体验互动展、H5、系列短视频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发一批优质宣传教育产品,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举办“绣球传情·奥黛同心”主题“三月三”非遗展示活动、“中越友谊万古长青——粤桂协作粤来越好”边境和美乡村人文交流活动,获11家区内外媒体报道。在央视CCTV-17农业农村频道播放《民族风潮跃动活力乡村 广西靖西 赏民俗逛水上集市 欢庆“三月三”》等9条短视频,靖西市外宣影响力实现跃升。
注重文化浸润构建品牌化生活化融合格局
靖西市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日常,形成潜移默化的文化滋养环境。聚焦青少年“筑基”工程,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进校园系列活动,将其融入思政课程、主题班会、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各环节,开发校本课程,开展知识竞赛、征文演讲、结对交流等活动,厚植爱国情怀。2025年上半年,共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50余场,各类主题教育实践活动100余场,确立了3条研学路线,开展活动10余次。打造特色文化品牌集群,提升靖西市“广西三月三·锦绣新靖西”、中国靖西“端午药市”等传统节日活动品牌品质,推动其向精品化、系列化、国际化发展。同时,扶持农村文艺队伍发展,全市组建156支农村文艺队伍,在节庆日表演壮剧、小品、山歌等节目,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此外,开展文化惠民送戏下乡、民俗展示、读书分享、“街天有戏”等活动,满足群众需求,提升群众获得 感 与 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