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华文化在海外生根发芽
—— 记广西外派柬埔寨教师李青华
文章字数:1,344
    李青华

  本报记者 李春玲
  9月的金边,阳光炽热。肩负着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来自广西华侨学校的教师李青华站在柬埔寨潮州会馆公立端华学校的门口,心情既激动又忐忑。她深知,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责任——让中华文化在海外生根发芽。
  文化浸润育新苗
  初到端华学校,让李青华印象最深的是校园里浓厚的中华文化氛围。伫立的孔子像庄严肃穆,无声地诉说着中华文化的传承。对于李青华来说,在此次援教之旅中,她的身份不仅是中华文化的传播者,更是连接中外友谊的桥梁。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以盛大阅兵仪式,同世界人民一道纪念这个伟大的日子,共同开创更加光明的未来。“那天上午,我带着学生们一起收看了大会直播。”李青华告诉记者,当徒步方队迈着整齐划一、铿锵有力的步伐,昂首阔步地走过天安门广场时,现场发出阵阵惊叹。
  “作为一名华文教师,自己的职责远不止于向学生传授华文知识,更要借助各种契机,让他们深入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以及伟大的精神内涵。”看完大会直播后,李青华内心感慨万千,身处异国与当地学生一同收看大会直播的经历,让她对自己肩负的责任有了更为深刻、透彻的认识。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不仅要把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更要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历史、中华文化,让越来越多的柬埔寨学生了解中国、走进中国,由衷地喜欢上中国,成为中柬友谊的使者。”李青华说。
  师生互动暖意融
  “当地华侨华人高度关注子女教育,家长们把孩子送到这里上学,就是希望孩子能够学到中文,了解中华文化。”李青华在学校高中部负责华文课程的教学,由于学生们的汉语基础水平参差不齐,这给她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他们的中文水平大多停留在简单对话的层面。”在教学过程中,李青华尝试用简短易懂、生动形象的中文与学生们交流。尽管存在文化、语言的障碍,但真心实意足以让这位来自中国的援教老师和学生们跨越现实种种差异,建立起深厚而真挚的情谊。
  每当李青华上课前,总有学生到她的办公室,看她是否需要帮忙。“他们不会说很长的句子,就用‘帮助’来表达自己的心意。”学生们的关心,让李青华感受到了深深的温暖。而学生们对于汉语、汉字和中华文化的求知欲,更让她充满干劲。
  “学生们看到我总会热情地打招呼,他们的中文略显生涩却充满热情,让我深受感动。”李青华告诉记者,她每周有17节课的教学任务,虽然工作节奏非常紧凑,但是看到学生们一张张洋溢的笑脸,自己也暗暗下决心要尽最大的努力教授给他们更多的知识。
  初心如磐薪火传
  在端华学校里,有许多跟李青华一样致力于传播中华文化的教师,“他们的祖辈大多来自广东潮州,对祖(籍)国有着深厚的感情。”20世纪50、60年代至今,端华学校为柬埔寨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为促进柬埔寨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正因为当地华人华侨的这份中国情,留住了中华文化根脉。”李青华认为,外派教师来自不同的地方,却有着共同的目标——让中华文化在海外生根发芽。他们教学生们说汉语、唱华语歌曲、写中文,带学生们一起欢度中国的传统节日,让他们亲身感受节日的欢乐氛围和文化底蕴。“这些工作的意义,像是在海外侨胞的心里点亮一盏灯,让他们将来不论走到哪里,都不忘本,不丢了中华文化的‘根’。”李青华说。
发布日期:2025-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