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崇左峒那屿湾景区举办首届“花朝季”,游客与身着壮族传统服饰的“峒俏花妹儿”合照 (通讯员 黄小政 摄) □本报通讯员 王华俊
崇左市作为多民族聚居的边境地区,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如何通过挖掘、传承和创新民族文化,赋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崇左发展的重要课题。崇左市从“以文聚力、以情润心、以业富民、以教铸魂”四个维度,赋能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以文聚力:深挖民族文化,厚植团结根基
崇左市拥有壮、汉、瑶等世居民族,天琴、壮锦、歌圩、铜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近年来,崇左市通过立法保护、数字化记录、传承人培养、非遗进校园等方式,让非遗项目重获生机。出台《崇左市壮族天琴艺术传承发展条例》,通过立法加强天琴艺术及相关音乐、舞蹈、制作技艺等资源的保护利用,推动实施天琴艺术精品工程,打造天琴艺术文化品牌。依托凭祥上石北帝庙会、大新宝圩观音诞、宁明长桥歌坡节、龙州中越春龙节等民族特色节日,打造一批“火爆出圈”的文化品牌,常态化开展舞龙游街、抢花炮、赛龙舟、百家宴、打糍粑、弹天琴等形式多样的“红石榴”团结联谊系列活动。同时,积极探索“民族文化+科技”“民族文化+旅游”等新模式。大新县明仕田园景区以“山水实景+民俗活化”重构慢生活体验,民族婚俗展演、稻田艺术骑行、星空篝火晚会等产品形成昼夜游玩体验闭环,让游客在体验多彩民族文
化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以情润心:创新活动载体,架设交融桥梁
崇左市依托太平古城、友谊关、德天瀑布、天琴壮寨等景区景点,在广西三月三、侬峒节等传统民俗节庆期间,打造民族团结长桌宴等活动,游客与当地各族群众欢聚一堂,品尝五色糯米饭、糍粑等特色美食,在欢声笑语中拉近情感距离。依托歌圩这一传统民俗,举办“南疆歌圩节”系列民族团结联谊活动,邀请各族歌手同台唱响民族团结进步曲。歌圩上的《南疆石榴红满天》《边关心向党中央》等原创歌曲,传递了各族群众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美好愿景。在数字时代,崇左市利用“互联网+民族文化”模式,举办“线上南疆各族文化艺术节”,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通过直播展示天琴演奏、壮锦制作、瑶族盘王节等非遗展演,吸引网友在线观看。
以业富民:夯实团结基础,共筑富民新路
崇左市通过文旅融合、文创开发、技艺传承等途径,推动民族文化产业化,助力乡村振兴和边民致富。依托民族文化资源,打造多条精品旅游线路。“中越边关风情旅游带”串联起德天瀑布、明仕田园、友谊关等景点,沿线村寨发展民宿、农家乐,带动就业。2025年广西三月三、清明节假期期间,大新县峒那屿湾生态人文度假区推出“花朝季”主题游,游客通过穿戴民族花服、制作五色糯米饭、参与竹竿舞等,感受边疆民族文化魅力,活动期间日均接待游客超8000人次,带动周边农户销售农产品超50万元。鼓励开发绣球、壮锦包、铜鼓纹饰茶具、天琴造型饰品等文创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龙州金龙壮族织锦技艺”被列为第七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后,崇左市因势利导,推动壮锦织造技术、产品设计、宣传营销、产业融合创新,让壮锦焕发新的生命力。2024年9月以来,壮锦文创销售额达120多万元,企业合作意向达600多万元,带动村民就业92人,培训手工艺人265人,为群众增收40余万元。
以教铸魂:强化思想引领,凝聚最大同心
崇左市通过校园课堂、国门教育等方式,让民族团结理念深入人心。在中小学开设天琴、铜鼓、民族体育竞技等课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让非遗成为各族师生加强文化认同的有效载体。在各中小学开设兰亭序学堂、茶艺学堂、小百灵音乐学堂等“八大学堂”,打造百人山歌队、百人花样腰鼓舞、百人多彩秧歌队、百人铜鼓舞、百人麒麟舞等“五朵金花”民族文化宣教品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在校园里生根发芽。此外,崇左市以边境“五个共同”中华民族历史观宣教长廊、“红石榴书屋”、“红石榴主题公园”等为载体,将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山歌、土戏等文艺作品中,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边疆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