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加大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培养规模 支撑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文章字数:877
2025年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数字新质生产力培育行动。落实“人工智能+”行动,立足广西、面向东盟,服务国家战略,前瞻布局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引导鼓励社会资本创新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发展智能终端产品。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广西不能缺席、不能落后。广西以“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为切入点,以高水平建设面向东盟的数字人才试验区、科技创新合作区、职业教育开放合作创新高地和中国—东盟教育开放合作试验区为牵引,协力打造“北上广研发+广西集成+东盟应用”的发展路径,加快建设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大模型应用实验室、人工智能安全示范中心等,打造集“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产业孵化、国际合作”于一体的人工智能教科产融合基地。人才集聚促进创新要素和产业资源全面精准衔接、高效有序互动,是赢得高质量发展主动权的关键之举,因此,培养规模巨大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支撑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尤为重要。
建议:
构建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将广西人工智能产业真实需求前置到人才培养体系中,根据产业变化和市场需求动态调整专业设置,重新梳理专业群组群逻辑,确保专业教育的前瞻性和适应性。
打造适岗性人工智能专业课程及教材。依据人工智能行业龙头企业的岗位标准,整合实际项目案例,共建理念先进、项目驱动的“金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根据岗位能力要求结合培训手册,以具体生产装备、生产项目为载体,共编内容前沿、实践性强的“金教材”。
培养理实结合、跨界融通的教师团队。与院校共建校企双元师资团队,共建教师工作站,为教师提供顶岗实践,培养一批既有理论教学能力又有实践操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提升产教融合多方共赢内驱力。产融企业与院校依托产业学院等共同载体,通过人才“校招企用”、算力资源共享等,降低企业成本,提高技术水平;院校对接区内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需求,大力开展人工智能人才培养,通过“引产入校”,带动师生做真实软件项目开发,实现学校社会服务。
(作者系广西塔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副总经理,九三学社广西区直大数据支社副主委龙振宁 本报记者吴佩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