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林县各族群众在编织腰带 (来源:田林县委统战部) □本报通讯员姚伦伸
近年来,田林县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社区、城镇聚居区为核心,联动安置点、城乡接合部等区域推进互嵌式聚居区建设。通过“三引领”工作法深耕城市民族工作,让各族群众相融相惜、共享幸福,为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
服务引领惠民生织密治理“连心网”
“张大哥,您家孩子的入学材料我帮您核对好了,下午一起去社区服务中心办理?”近日,在新市社区3栋楼前,楼栋长韦美兰正拿着笔记本,逐户询问入学、医保、生活照料等需求。作为田林县“党支部 +网格员 +楼栋长+联户代表”四级治理体系中的一环,她和该县 230 余名党员楼栋长一起,通过“亮身份、亮承诺、亮成效”活动,成了各族群众的“贴心人”。
乐安社区片区长王建国的“调解小课堂”总是人气很旺,大家爱来这里学矛盾化解招、聊邻里事。一次,楼上楼下两户人家因房屋漏水起了争执,王建国带着双语调解员上门,耐心沟通,不仅化解了矛盾,还组织他们一起参与社区“互助维修队”,两家人也因此变得亲如一家。“我们还一起腌酸肉呢!”楼下住户笑着说。
党员志愿者带着老人去医院挂号,青年志愿者帮群众调试智能手机,孩子们跟着各族长辈学唱红色歌谣……多民族志愿服务队的身影活跃在田林县各个角落,“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上”的治理氛围,让田林县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暖意。
文化引领润人心奏响团结“交响乐”
走进乐安社区的民族文化长廊,72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黄玉珍带着孩子们学绣壮锦。“这是铜鼓纹,代表吉祥;这是稻穗纹,象征丰收。”她的手指在彩线间穿梭,身旁的小姑娘盘小雨学得认真:“黄奶奶,我要把壮锦绣在书包上,让同学都看看!”
这样的文化交融场景在田林各地不断上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里,各民族的服饰、乐器整齐陈列,讲解员讲述着各族同胞共同建设家园的故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坊里,壮族织锦、瑶族银饰、汉族剪纸的传承人轮流授课,还一起琢磨“新花样” ——用银饰纹样点缀壮锦,在剪纸中融入铜鼓元素。
在田林,各种节日也成了各族群众共欢共乐的盛会。广西三月三期间,田林县文化广场上,壮族山歌刚落,瑶族长鼓舞便起;汉族舞龙队与苗族芦笙队同台竞技,孩子们追着绣球穿梭。到了瑶族盘王节,各族同胞一起打糍粑、跳长鼓舞,“跟着少数民族兄弟学打鼓,这节过得真热闹!”居民刘德明说。文化的互鉴,让“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理念在田林县生根发芽。创新引领促共富铺就发展“幸福路”
“多亏了社区的技能培训,我现在在笋厂上班,一个月能挣4000多块!”在旧州镇红石榴就业服务站,居民韦春燕算起收入账,笑得合不拢嘴。她口中的培训,是田林县开展“红石榴+”计划的一部分。该计划针对八渡笋、油茶等特色产业,邀请技术员、致富带头人开展种植、加工培训,像韦春燕这样实现“家门口就业”的群众,已有2000余人。
“红石榴+”计划串联起产业链,八渡笋合作社吸纳群众入股,油茶基地雇佣村民务工,芒果园里技术员共享种植经验,年均带动人均增收近3000元。
如今,田林县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从社区笑语到产业忙碌,从文化传艺到节日欢歌,处处涌动“中华民族一家亲”暖流,民族团结之花在田林越开越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