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沃土共育“团结苗”
—— 上林县以少年宫为媒促进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
文章字数:1,141
    3月17日,乡村学校少年宫“悦享非遗 乐享成长”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卢成现场指导学生们完成瑶族猴鼓制作。     (来源:上林县城西小学)

  □本报通讯员 覃立山
  今年以来,上林县以全县14所乡村学校少年宫为依托,构建起“红色铸魂+文化传承+劳动实践”的特色育人体系,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融入多元实践,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在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文旅融合:在交往交流中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
  “大家好!我们是上林旅游小使者何宝轩、陆轩锐,今天带大家走进霞客桃源景区……”在大龙湖、鼓鸣寨等景区,身着各族服饰的“小使者”自信“上岗”,稚嫩的声音里不仅讲述着徐霞客笔下的山水传奇,更有当地各族群众世代相依、和谐共生的温情故事。
  这些来自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学生,通过景区讲解实训、文旅短视频创作、文化研学走访,深入探寻家乡的历史脉络。他们拍摄的视频,成为外界了解上林各族群众共筑美好家园的鲜活窗口。
  乡村学校少年宫联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村史馆、研学基地搭建的“校内+校外”实践矩阵,更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体验中自然生长:在大明山茶园,各族学生同摘一片茶、共制一捧香,在大明山马术公园,不同民族的“小小观察员”围坐交流……“和苗族、壮族小伙伴一起练讲解才发现,家乡的美,是所有中华儿女共同的骄傲!”何宝轩的话里,藏着最真切的感悟。
  多元一体:在文化传承中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近日,在镇圩瑶族乡镇马社区的篮球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卢成正手把手教学生们击鼓,鼓槌起落间,六年级学生冯雷高学得格外专注:“卢老师说,这鼓点里有中华文化‘昂扬向上’的调子。学打鼓,就像在和所有中华儿女的祖先对话。”一次次练习中,学生们俨然成了中华文化的传承者。今年6月,卢成带领35名各族学生,在“2025上林·桂粤港澳篮球邀请赛”开幕式上敲响了瑶山猴鼓。
  为让中华文化在校园扎根,各少年宫坚持“一校一韵”,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间艺人担任校外导师,开设瑶鼓制作、渡河公手工艺、踩高跷等课程,让学生们从中感受各族民俗的趣味。
  心手相牵:在协作共事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镇圩瑶族乡中心学校少年宫的“开心农场”里,各族学生正分工给蔬菜浇水、除草。他们一起测量菜苗高度、记录生长变化,在汗水里懂得“一粥一饭来之不易”的共同认知,在你帮我扶中结下深厚友谊。
  白圩镇中心学校少年宫的陶艺社团里,各族学生围在拉坯机旁,你递一把工具,我捏一个造型——陶器上各民族的纹样、图腾自然融合,正是各民族文化“美美与共”的生动写照。
  三里镇中心学校的“渡河公”制作比赛中,各族学生合作穿线、现场洋溢着青春活力与民族交融的和谐氛围。
  如今,上林县的乡村学校少年宫已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园”,孩子们在亲身参与中深刻领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发布日期:2025-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