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朝柱 □本报通讯员杨淞
从横州小厨到米其林星厨,覃朝柱用28年诠释“爱就坚持”:考察食材甘之如饴,创新桂菜走向联合国。他说“厨师是文化传播者”,其招牌鱼子酱脆球与山黄皮烧鱼正演绎着舌尖上的中国故事。
从广西灶台到国宴餐桌
儿时的覃朝柱总爱蹲在灶台边,看祖母用最简单的食材做出香喷喷的家乡菜。这份对烹饪懵懂而执着的热爱,指引他走上了烹饪的职业道路。
从厨校毕业后,覃朝柱每天额外练习刀工三小时,直到能在冬瓜上切出薄如蝉翼的薄片。为掌握火候,他在高温灶台前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汗水浸透工装又被炉火烤干。凭着这股不服输的韧劲,他逐渐在业内崭露头角,先后获得“注册中国烹饪名师”“高级技师”等称号。
真正让覃朝柱实现跨越的,是对传统菜系的创新突破。他研究广西饮食文化,通过“药食同源”和“五行平衡汤”的原理,将健康管理融入日常饮食中。在一道名为“壮乡锦绣”的创新菜中,他用百香果调制酱汁,搭配横州特产茉莉花,既保留了壮族风味的厚重,又增添了清新雅致的口感,这道菜后来入选国家名厨菜品名录。
致公情怀里的担当
成为致公党党员后,覃朝柱持续提升自己。在工作中,他以“侨海报国”的初心践行使命担当,不断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努力成为一名德才兼备的新时代参政党成员。
2025年是中国致公党成立100周年,覃朝柱带团队走进侨乡社区,教归侨侨眷制作融合中西风味的菜肴;他用一道台湾三杯鸡与广西柠檬鸭的创意融合菜现场演绎“两岸同根菜”,诠释“两岸一家亲”。
此外,覃朝柱积极助力乡村振兴,通过教村民学做特色菜,帮助当地打造“农家乐”产业链。比如,在都安瑶族自治县,他结合当地盛产旱藕的特点,推出12 道旱藕系列菜品,让旱藕变成了增收的“金疙瘩”。
舌尖上的文化使者
作为国际烹饪艺术导师,覃朝柱的足迹遍布二十多个国家。每到一处,他都不忘传播中国饮食文化。
覃朝柱经常将食材烹制与画作创作深度融合。在法国巴黎举办的国际美食节上,他以“蒙眼切姜丝”绝技引得外国同行惊叹不已。当意大利厨师疑惑“为什么中国菜要讲究‘色香味形意’”时,覃朝柱回应:“我们追求的是食物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鸣。”随即他用一道“水墨豆腐”作出诠释,嫩豆腐雕成山峦形状,配以墨绿色的菠菜汁和黑色的松露酱,宛如一幅流动的中国水墨画,让在场的评委们纷纷竖起大拇指。
多年来,覃朝柱培养了上百名外国弟子,其中不少人已成为当地中餐领域的中坚力量。他常对弟子们说:“做中餐不仅要守住根,更要学会融。”在他的指导下,美国弟子汤姆将汉堡与桂林米粉结合,推出“米粉汉堡”风靡纽约;法国弟子安娜则用红酒烩蜗牛的技法烹制田螺酿,让广西小吃在巴黎焕发新生。
公益厨房传递温暖
在覃朝柱的日程表上,总会设置安排有固定的公益时段。每个月的第一个周末,他都会出现在社区老年食堂,为老人们下厨。疫情期间,他发起“厨师抗疫联盟”,组织同行为方舱医院和隔离点制作爱心餐。两个多月时间里,累计送出爱心餐超过 3万份。
目前,覃朝柱正在筹备一所公益性烹饪学校,计划免费招收困难家庭子女和残障人士。“我这双手,既能颠勺炒菜,也能托起别人的希望。”他说这话时,掩不住眼中闪烁的光芒。
身为致公党党员、国家名厨及文化使者,覃朝柱用一把锅铲书写了别样人生。在他看来,烹饪的最高境界不是技艺的极致,而是用食物传递的善意与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