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国无影灯下点亮生命 仁心
——记农工党党员、中国(广西)第批援非洲科摩罗医疗队医生刘勤
文章字数:1,140
    刘勤

  □本报通讯员 孙宗喜 黄茵
  在印度洋西部的科摩罗群岛,中国(广西)第16批援非洲科摩罗医疗队队员刘勤的名字正被越来越多的当地人熟知。身为农工党党员、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国际壮医医院产科主任医师,她在医疗资源匮乏的异国他乡谱写着生命至上的医者篇章。
  破局:在困境中构筑生命防线
  2024年6月,刘勤随中国(广西)第16批援科摩罗医疗队抵达科摩罗首都莫罗尼,开始执行为期一年半的医疗援助任务。出乎意料的是,马鲁夫国家中心医院的产房设备简陋,药品短缺,许多孕妇甚至从未做过产检。面对困境,刘勤迅速调整工作方式,白天在产房与手术室间连轴转,深夜则伏案整理病例、制定救治方案。
  有一次,一位高危孕妇因胎盘前置大出血被紧急送医。当时医院血库告急,刘勤当机立断,一边组织团队进行手术,一边联系中国医疗队其他成员调配血液,以从容不迫的态度与扎实深厚的专业功底化险为夷。经过数小时紧张抢救,母子转危为安。产妇的丈夫激动地握住刘勤的手,用当地语言反复说着:“谢谢,中国医生!”这样的场景,在刘勤的援非岁月里已不止一次出现。
  破冰:以温情消融信任隔阂
  科摩罗当地妇女对现代医疗技术心存疑虑,这是刘勤面临的另一重挑战。她发现,当地孕妇抗拒产检的根源在于对医疗流程的陌生与恐惧。刘勤没有强行改变她们的想法,而是带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的理念,主动走进社区,用自学的斯瓦希里语与当地妇女聊天,告诉她们产检的重要性。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孕妇主动到医院进行检查。
  有一次,一位孕妇因剧痛难忍而情绪崩溃。刘勤轻轻握住她的手,用生涩的当地语言反复安抚:“别怕,我在这里。”孕妇顺利分娩后感慨道:“中国医生就像家人一样温暖。 ”
  播种:让“中国智慧”生根发芽
  在刘勤看来,医疗援助应倡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她深知,提升当地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才能更好地解决医疗问题。于是,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之余,她主动传帮带,开设急救培训课程,向当地医护人员传授妇产科急救技术,耐心指导基础理论到实际操作,事无巨细。
  如今,通过日常临床工作的带教、手把手示范及专业培训课程讲解,当地医生已经能够独立处理妊娠高血压、产后出血等常见急症。当地医生常说:“刘医生不仅教会我们技术,更让我们明白,医生不仅要治病,更要给予病人尊
  严和希望。 ”
  破茧:在非洲大地书写医者答卷
  刘勤来到科摩罗工作已一年有余,她的工作得到了当地医生及患者的认可。“中国医生带来的不仅是医术,更是一份跨越山海的情谊。”当地民众说。
  在这场跨越万里的生命接力中,刘勤用专业与仁心,诠释着中国医者的国际担当。如今,她播下的种子已在科摩罗生根、发芽、成长。她培训的当地医生继续守护着孕产妇的健康,本土医疗力量成为了守护生命的坚实屏障。
  刘勤的援非故事仍在继续,这些事迹成为了两国友谊的生动见证。
发布日期:2025-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