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群众在靖西市边民互市二级市场(落地加工)服务中心 (岳圩网点)办理相关手续。 本报通讯员 邓秋婷/摄 自“万企兴万村”行动启动以来,百色市以 7 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市)为主战场,坚持“党委统筹、工商联牵头、企业主体、村企联动”原则,引导民企助力乡村振兴,探索出一条革命老区乡村振兴“企村共赢”新路径。
政治引领 凝聚乡村振兴合力
百色市充分利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民营经济人士专题培训、企业家副主席(副会长)轮值、商会联席、异地商会党委主题党日、广西民营企业家日等活动时机,多层次多角度宣传“万企兴万村”行动,进一步激发广大民营经济人士参与“万企兴万村”行动的热情。组织民营企业、商协会举行“万企兴万村”行动推进会,推介涉农产业投资项目,讲解减税降费、补贴补助、“桂惠贷”等惠企政策,增强广大民营经济人士投身“万企兴万村”行动的信心。
目前,全市共有913家民营企业(商会)与861个帮扶村签订“万企兴万村”行动协议,1093家民营企业实施1549个公益捐赠项目,惠及931个村,捐款捐物合计超1.08亿元。
政策护航 夯实乡村振兴发展基础百色市享有广西百色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等各项政策叠加优势,为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提供良好基础。为了把好帮扶的“精准脉”,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列出村情清单、资产清单和项目需求清单供给民营企业(商会),为合作共赢找准切入点。积极协助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百色分行等多家金融机构加强与民营企业的沟通交流与合作,通过召开“银企对接会”、民营企业融资需求座谈会,联合走访调研,派驻金融指导员等方式,帮助企业打通融资通道,解决“万企兴万村”行动融资难题。截至2024年底,全市投入衔接资金37.59亿元,争取各类涉农资金7.68亿元,新增脱贫人口小额信贷6874户近3亿元,累计发放“富民贷”约12万元。
产业赋能 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百色市打造了“百香百色”区域公用品牌,已授权68家企业使用。“百香百色”区域公用品牌打造、平果市“千家”电子企业带动“万众”就业、靖西市边民互市减贫等3个案例入选第五届全球减贫典型案例。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赋能,百色市结合实际,大力引进龙头企业,发展现代畜牧。多年来,在钱记蛋鸡、福喜乐、富鹏农牧等多个企业进驻带动下,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也带动了农户就业增收,目前全市生猪年出栏超200万头,家禽超6000万羽。此外,鼓励民企创新,推动三产融合。田林县爱善庄园农文旅结合,带动9个村集体增收4万元;幸福印务等10余家文旅企业通过打造“印象那西”等“企业+田园综合体”擦亮“大美右江”乡村名片;靖西市绣蕴坊培训绣球技艺2000多场,带动500多名妇女就业,年人均增收超1万元。拓展电商渠道,实现企农双赢。田东县电商协会拓展线上渠道,仅芒果一项,年均销售额就有5亿元。
粤桂协作 拉动消费帮扶和就业扶持
百色市抓住粤桂协作、深圳对口帮扶的契机,积极主动加强与深圳市工商联对接和沟通,争取挖掘发达地区的民营企业优势,助推“万企兴万村”行动。不断深化与深圳“菜篮子”工程企业和农产品销售企业的合作,通过建设农产品基地、完善冷链物流系统、提升农贸市场水平、共建产业园区等系统化布局,形成“企业+农户+基地+处理集散+冷链配送+销售终端”的全链条发展模式。累计建设产业园区54个,新增引进东部企业63 家,新增落地投资16.63亿元,打造产业集群 12个、特色产业品类数19个。开展消费帮扶,建立农产品供应基地和“直采直供”基地32个、打造消费帮扶品牌16个、40家企业75个产品通过“圳品”认证,推动采购或帮助销售农畜牧产品和特色手工艺品5.51亿元。推进就业帮扶,创建区域特色劳务品牌10个,与企业共建就业基地数18个,各项措施帮助4.6731万人次实现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