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广西区委会:
建议以农秀琛故事库为切入点 讲好中越两国人民友好故事
文章字数:1,218
  开栏语:建言察实情,履职在路上。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肩负着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的重要使命。即日起,本报开设《参政议政之声》专栏,将陆续推出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在履职中对各自关注的领域、群众关心的热点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展现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效能和多党合作事业成效,共同谱写新时代参政议政新篇章。敬请关注。
  在中越携手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性节点,如何以文化纽带弥合历史伤痕、夯实民心相通基础,成为深化两国关系的关键命题。今年4月,九三学社广西区委会赴龙州县开展议政建言课题调研期间,了解到一些民间艺术家收集整理的中越友谊故事打动人心,却鲜为人知,遂建议以这些民间故事为切入点,通过还原故事实景及现代数字化多渠道传播手段和平台,为构建中越命运共同体注入新活力。
  壮族民间文艺家农秀琛自1958年起扎根中越边境广西龙州县,用纸笔记录下亲历者口述的“胡志明与中国边民”故事,刊登于1986年和2024年出版的《龙州民间故事》中,受众范围极小,未在龙州县胡志明展馆展出,更未能被越南方及其百姓所知。这些故事,不仅是历史记忆的载体,更是构建两国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基石。
  这些故事,将个人命运与跨国革命事业交织,蕴含的“革命激情”“民间互助”“文化共情”等内核,可为新时代中越人民文化交流提供情感共鸣点。唯有让这些故事“活”在当下、“传”向世界,方能真正实现“越中情谊深,同志加兄弟”的精神永续。
  建议:IP联动 开发跨境文化
  修复南街、那造屯等胡志明龙州足迹的标志性建筑物,以中越两国领导人邓小平、胡志明留下的众多革命遗址、文物为载体,联动越南高平省胡志明遗迹区,设计“胡志明小道·友谊记忆”跨境主题游线,设置故事场景还原体验区,支持AR互动导览和中越双语解说,增强历史现场感,打造中越跨境红色旅游示范路线。
  创新传播 打造跨界融合载体
  推动文艺精品创作,联合中越影视机构拍摄相关纪录片并在两国电视台同步播出。将《胡志明结拜“老同”》等故事改编为壮族天琴弹唱与越南水上木偶戏结合的跨界剧目,纳入中越边民文化节巡演节目单。加强新媒体矩阵渗透,开发轻量化传播产品,采用中越演员双语演绎关键场景,在越南社交平台投放。制作《听阿婆讲胡伯伯》系列动画短视频,通过“手绘+实景”形式再现历史场景,投放中越主流短视频平台。
  跨境协同 共建叙事共同体
  成立中越跨境叙事联合研究中心并设立研究基金,加大两国跨境叙事收集力度。开展农秀琛故事与越南同类叙事的对比研究,出版双语版《中越互助故事集》。举办“中越故事守护者论坛”,邀请两国学者、文艺家探讨叙事传承路径。定期举办“边境记忆论坛”,邀请越南民俗学者、故事亲历者家族参与,形成常态化对话机制。在中越边境口岸设立“友谊故事角”,陈列包括农秀琛故事库在内的两国跨境故事精选片段,设置录音设备供边民补充家族记忆,定期汇编成《边境回声》刊物。
  (作者系九三学社广西区委会宣传部部长覃卓 本报记者吴佩鸿整理)
发布日期:2025-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