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佩鸿
从对水稻育种一知半解的“门外汉”,到如今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当金色的稻浪在微风中起伏,那不仅是丰收的喜悦,也是对九三学社玉林市农科支社副主委、玉林市农业科学院科研管理科负责人廖莉莉十年如一日坚守的辛勤见证。
矢志不渝:情注稻香万里惠民生
烈日下汗水浸透衣衫,杂交实验的反复失败,农民们对“书生种田”的质疑……说起初到田间的艰辛,往日的场景浮现在廖莉莉眼前。“水稻育种周期长,见效慢,一个优质品种的诞生,往往需要6到8年的长期坚持,期间要面对无数次的失败与重启。”第一次独立筛选优质稻材料时,廖莉莉心怀忐忑,“留种过多会增加工作量,淘汰过严又可能错失良种。”彼时的廖莉莉曾因杂交操作失误,导致整年工作付诸东流,也曾为筛选一个理想株系,在田间连续工作十余小时。
农业科研不仅需要实验室里的严谨,更需田间地头的坚守;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对土地的敬畏、对农民的承诺、对国家粮食安全的担当。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廖莉莉与团队先后选育出“桂茉香1号”“家福香1号”等优质稻新品种,实现了晚籼香型优质常规稻育种的新突破;选育的“玉丝6号”“玉美占”等早晚兼用软米型优质稻新品种,入选2014年度广西十大优质稻品种,与同期常规籼稻品种相比处于领先水平。这些品种累计推广 面 积达 2800余万亩,创造经济效益超 57 亿元,成为农民交口称赞的“致富稻”。
创新突围:书写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时代答卷
为破解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困境,廖莉莉与团队构建了水稻产业“研—展—产—销”一体化科技服务模式,将科研机构、种植户和企业紧密联结,形成了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链条,通过技术培训、现场指导、建立示范点和产业联盟共建,推动解决了科研机构成果转化难、种植户品种技术选择难、企业品牌建设难等突出问题。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传统模式提升30%以上,累计带动2230户贫困户脱贫致富,打造了2个具有区域影响力的高端香米品牌,实现了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有效转化。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百姓家’是我始终坚守的信念。”廖莉莉说。多年来,她发表科技论文20余篇,撰写农业专著1部,每年深入农村开展技术培训10余场,发放技术资料超1000份,引导村民科学采用新品种新技术,帮助村民解决实际生产中存在的科技难题。
起初,有村民对廖莉莉带来的新技术将信将疑,但当他看到按传统方法种植的水稻倒伏严重,而示范田却硕果累累时,激动地拉着廖莉莉的手说:“廖老师,明年我一定全按您说的做!”如今,这位村民还成了科技示范户。
躬身力行:兑现一名科技工作者的社会担当作为科技工作者,不仅要埋头科研,更要抬头看路,关注社会需求。依托九三学社组织搭建的履职平台,廖莉莉积极围绕农业发展的痛点难点建言献策。针对广西种质资源保护不足等问题,她主笔和参与撰写《关于加强玉林市本土特色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建议》等9篇农业类提案,其中多项建议被相关部门采纳,推动了玉林福绵野生稻保护区建设等政策落地。
从主持重点科研项目到推动农业
交流,从科技扶贫到参与建言献策,廖莉莉将个人研究融入国家发展大局,2022年,她被授予玉林市“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这份荣誉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得益于科研团队的支持及九三学社的培养。”廖莉莉说。
“科学的价值在于造福人民。”作为新时代的农业科研工作者,廖莉莉深知每一粒稻种不仅承载着农民的希望,更是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的基石。未来,她将继续深耕农业科研,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端牢“中国饭碗”贡献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