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三个课堂”推动民族团结教育走深走实
文章字数:1,000
    那 坡县开展壮族民歌非遗进校园活动。     (那坡县委统战部供图)

  □本报通讯员 农小娴
  近年来,那坡县立足边疆民族地区实际,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边关文化和民族文化资源,创新打造“三个课堂”教育载体,构建起“实境课堂+校园课堂+研学课堂”的全方位宣传教育体系,推动民族团结教育走深走实。
  打造实境课堂夯实宣传教育阵地
  那坡县升级改造烈士陵园等红色场所,增设“民族团结进步”专题展区,展现各民族共同守卫边疆、建设家园的奋斗历程,年累计接待参观团体超120批次,参观人数达6.5万人次。推出“驮岩飘歌”线上文化专栏,围绕民族团结主题,创作山歌鉴析、歌曲演唱等视频14期。制作那坡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图典系列视频,推出《不老的技艺》《盛大的节日》等30个专题片,通过媒体平台广泛传播,让非遗文化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整合健身中心、市民公园等公共空间资源,建成民族文化长廊3.2公里,以壮锦纹样、铜鼓图案、民族谚语等元素装点城市景观。
  深耕校园课堂筑牢民族团结根基
  那坡县组建由 23 名“五老”人员、优秀教师组成的宣讲团,深入全县24所中小学开展“石榴花开校园”主题活动,采用“故事会+情景剧+互动问答”的形式,讲述那坡县各民族建设边疆美丽家园的故事,加深学生对“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等理念的理解。邀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凌尚前等进校园开展宣讲12场次,通过身边人讲述保家卫国、守边护边的亲身经历,深化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推出“四个一”民族团结教育工程(每周一节非遗课、每月一次民族团结主题活动、每学期一场民族手工艺交流展示、每学年一台民族歌舞展演),促进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今年以来,累计开展“国门研学”“同心绣球”“民族服饰秀”等特色实践活动43场,参与师生达2.2万人次。
  拓展研学课堂深化实践教育内涵
  那坡县整合广西边疆民族博物馆、天池哨所、尼的呀田园综合体等资源,打造“红色边关”“非遗传承”“农耕体验”3条研学路线。培训专职讲解员 36名,研发“民族团结+非遗”特色课程 17项,设置壮锦编织、扎染等互动项目,让各族青少年在实践体验中感受民族文化魅力。组织300 余名师生联动开展沉浸式研学,通过重走巡边路、聆听守边故事等活动深化爱国情怀。依托红色教育资源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品牌活动,累计组织4000余名青少年到广西边疆民族博物馆、那坡县烈士陵园、平孟口岸等地实地研学,通过“看、听、做、悟”四维教学模式,让民族团结教育更加生动鲜活。
发布日期:2025-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