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至24日,2025年广西“万企兴万村”行动赋能推进活动举办期间,参会嘉宾到灵山龙武庄园百年荔枝核心示范区观摩。 本报记者 莫齐威摄 开栏语
为全面展现广西深入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的生动实践,进一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本报即日起刊登广西“万企兴万村”优秀案例,聚焦民营企业与乡村携手共进的创新路径和显著成效。
近年来,灵山县立足地方特色,打造四个工作引擎,推动“万企兴万村”行动提质增效,走出了一条“村企互惠、联农惠农、共建共兴”的乡村振兴新路子。2024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2万元,高于全区平均水平。
部门联动引擎凝聚乡村振兴强大合力
按照“联镇包村”工作安排,灵山县组织参与兴村行动的商协会、民营企业与挂点联系村结对帮扶,探索建立兴村行动县、镇、村三级联动工作机制,将部门所长、企业所能、乡村所需有效融合,推动人才、技术、资本等资源要素向农村汇聚,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乡村振兴工作合力。截至目前,121个脱贫村100%实现村企结对,超1200家商协会及民营企业深度参与,全县实施“万企兴万村”产业项目416个,总投资约38亿元,带动超1.6万户群众致富。
政策赋能引擎激活民企兴村发展潜能
灵山县创新“金融政策+市场”驱动模式,全面落实“桂惠贷”政策,因地制宜推出“荔枝贷”“畜牧贷”“茶叶贷”等专项产品,为园丰牧业、茗桂茶业等涉农企业提供金融支持。2024年,共为120家参与兴村企业投放贷款27.45亿元,降低融资成本359万元。出台乡村振兴人才23项举措,在全区率先建成荔枝、茶叶、淡水鱼苗7个产业人才驿站,柔性引进农业专家56名,培育“土专家”“田秀才”1200余人。建立“企业服务直通车”,对参与兴村企业开通审批“绿色通道”,项目落地周期缩短40%以上。创新“一镇一策”帮扶模式,组织企业开展精准帮扶,2024年以来,举办荔枝、春茶、麻竹笋等产销对接会12场,促成企业与村集体、农户签订订单3.2亿元。
龙头带动引擎厚植特色产业发展根基
灵山县坚持“龙头引领、链式发展”理念,聚焦“带农能力、产业关联、市场优势”三大核心维度,动态遴选宇峰食品等联农带农标杆企业,高标准建立县级“万企兴万村”实验项目13个,园丰牧业、宇峰食品获认定为自治区“万企兴万村”行动观察点,形成“龙头企业强带动、实验项目促升级、特色产业惠民生”的生动局面。2024年,荔枝、茶叶、果苗、鱼苗等“5+2”特色农业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超200亿元。截至目前,累计培育农民合作社917家、家庭农场3445家,自治区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1家。武利镇汉塘村、园丰牧业、百菲乳业分别获评2023年广西“万企兴万村”行动典型村、先进民营企业。以果苗培育销售为主产业的武利镇汉塘村连续3年获评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超亿元村。
党建领航引擎助力村集体经济提质增效
灵山县聚焦破解集体经济“小、散、弱”难题,推出“党建引领·能人领办”集体经济项目试点,探索形成“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四大途径,推动村集体经济从“单一经营”向“多元创收”跃升;探索建立县、镇两级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公司,通过公开选聘民营经济领域优秀职业经理人参与经营管理,推动集体经济管理向组织化、规模化、专业化升级。2024年,全县404个行政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均突破5万元;集体经济总收入达9451.14万元,实现“支部有作为、企业有发展、集体有收益、群众得实惠”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