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5 月30日,靖西市龙邦镇弄关民族小学开展民俗文化传承进课堂活动。 (靖西市委统战部供图) □本报通讯员 农开鹏 梁姜银
近年来,靖西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创新构建“边疆治理+民族融合”实践体系,通过党建引领、阵地夯实、民生提质、产业赋能四个维度,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走深走实。
党建引领团结奋进力量更强劲
靖西市通过“边关微党课”“农家课堂”等形式,推动1000余个基层党组织常态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学习。依托28所“国门”党校,打造党性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等4条现场教学精品线路,开发“民族团结之花”“壮语温党史”“边境国门我来守”等84门特色课程,累计开展专题培训600余场次。广泛开展“民族团结党旗红”“石榴籽苗寨行”等宣传活动,组织文艺宣讲队利用壮族八音、末伦小调、山歌对唱等方式讲好民族团结故事,深入实施“国旗工程”,定期开展升旗仪式、创建“国旗村街”,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阵地夯实为民服务根基更牢固
靖西市采用提升改造、整合使用等方式,在292个村级党群服务阵地统筹设置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民族之家等,通过设立政策宣传、党员代办、纠纷调解等6类党员先锋岗,常态化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深化125个抵边村(屯)、2个边境口岸、4个边民互市点和少数民族聚集区基层党组织创优示范成果,推动星级村党组织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同创共建,建成“百里边关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长廊”,助力打造39个市级以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2个村街获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民生提质社会保障网络更扎实
靖西市深化“党建+网格+大数据”治理模式,将民族事务纳入县乡村屯“一网统筹”信息化平台治理事项,引导 7400 余名党员在维护民族团结等工作中当先锋、作表率。深化“国门”党建联建议事决策机制,每季度召开联席会议,专题研究解决兴边富民、边境治理和民族工作等难点问题,推动龙邦国际性口岸18家驻边单位和抵边村(屯)组织联动、治安联防、措施联推,龙邦镇护龙村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在易地搬迁安置点试点创建“服务365·天天我都在”智慧服务平台,为各族群众解决民生实事、公共事务1000余件(次),构建多民族共居共学、和谐善治的互嵌式社区。
产业赋能兴边固边动能更充沛
靖西市发挥沿边优势,实施“党建+农文旅”富民计划,整合发展资金和社会力量,持续完善民族特色村寨、边关风情旅游带、“感集”边关不夜城等配套设施建设,2024年,全市共接待游客791.32万人次,旅游收入84.57亿元。健全“民族同心”育才机制,成立产学研示范种植基地、非遗文化示范基地、跨境电商公共服务中心等平台,通过“能人治村”“名师带徒”方式,培育电商主播、刺绣织锦人才等1482名,助力百香果、山楂、壮锦、绣球等产品销量增长。开展“百企边关行”活动,推动38个边民合作社和15家企业共同运营落地加工项目,带动各族群众就近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