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覃卓
在八桂大地的崇山峻岭间,在碧波万顷的北部湾畔,有这样一位交通建设者:他既能入微细察桥梁结构问题,也能在工作室内刻画出复杂的信息化思维导图;既能在工程现场挥斥方遒,也能在科技研发前沿开疆拓土。他就是九三学社社员、广西交投科技公司副总经理何华,一位用科技与匠心丈量壮美山河的当代工匠。如今,这位与公路桥梁相伴三十载的建设者,用一枚2024年广西五一劳动奖章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写下新的注脚。
基层砺剑 铸就工程丰碑
邕宁邕江大桥(现蒲庙大桥)建设是何华参加工作接触的第一个项目。彼时,他作为一名测量技术员,每天顶着风吹日晒在桥梁施工现场上下攀爬。怀着对桥梁建设的满腔热忱,他在完成测量工作之余,常常主动帮忙编写施工方案、做成本核算等内业工作,也到施工现场向老师傅们学习各种技术和机器设备的操作。一天下来,干了好几份活也不觉得累。正是这样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让何华在此后参与三岸邕江大桥、武汉长丰大桥、杭州复兴大桥等数十座大桥施工建设管理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磨破的工装和泛黄的笔记本共同见证着一名基层技术员不断蜕变、突破自我的轨迹。
攻坚克难 树立行业标杆
“ 别人说建桥要等路通,我们偏要桥先行!”2002年何华任职南宁那莫右江大桥项目总工程师,仅用4个月时间就完成预制场建设及全桥钢拱肋生产任务,为后期钢管拱桥提前完成建设任务奠定基础,在广西高速公路建设历史上首次实现了“路未通,桥先行”。2003年在杭州复兴大桥施工中,何华作为项目副总工程师参加了 700 米级四索跨缆索体系的全套方案设计、设备加工设计,并成功在项目建设中应用,取得显著效益,2011年复兴大桥参选成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百项经典暨精品工程”。跨专业挑战的成就感,让他在此后的各种施工设计中敢于挑战更高的难度。2008年,何华在重庆万盛区光明大桥建设项目蹲点21天,完成施工方案编制、施工组织与现场指挥实施,实现高精度合拢,该桥是国内首个实现大跨度“竖拼装、竖转体”且毫米级高精度合拢的科研桥梁,项目成果获得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
精益求精 锻造品质工程
工匠精神是什么?工匠精神就是对厘米到毫米的执着。秉持这样的精神,何华在每一个项目建设中都始终坚持科学严谨的态度。梧州西江扶典口特大桥全长1474m,主跨为270m矮塔斜拉,是亚洲界最大跨径单索面矮塔斜拉桥,作为分管工程建设的副指挥长、总工程师,何华带领团队对施工监控单位的方案进行了系统性审查和指导修改,对影响主梁线形敏感性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提出设计值、监控计算值、施工实测数值三曲线误差拟合对比分析二次修正方法,之后在施工过程中多次从施工监控报告的数据中敏感地捕捉问题,及时修正下挠超量、截面扭转趋势,使桥梁线形得到精准控制,最终实现了大跨度桥梁毫米级高精度合拢。该桥梁项目先后获得“广西建设工程优质结构”“绿色示范工程”“邕城杯”和广西建设工程最高质量奖“真武阁杯”奖。
在建设交通强国的壮阔征程中,何华和他的团队正如一道道飞虹,连接着八桂大地的现在与未来。“每座桥都是时代的路标,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这些路标既安全耐用,又闪耀着智慧光芒。”这枚沉甸甸的五一劳动奖章,不仅是对过往的褒奖,更是对新时代工匠精神的生动诠释——以科技为翼,以匠心为舵,在壮美广西的蓝图上继续书写新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