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分龙节龙舟赛开幕式现场。(环江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覃 奕
5年前,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环江县”)退出贫困县序列,综合全国毛南族脱贫情况,毛南族实现了整族脱贫。环江县毛南族群众代表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实现脱贫的喜悦心情,表达了坚定不移跟党走、再接再厉建设好家乡的决心。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希望乡亲们把脱贫作为奔向更加美好新生活的新起点,再接再厉,继续奋斗,让日子越过越红火”。
5 年来,环江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工作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对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加强顶层设计、政策统筹、资源整合,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积极探索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乡村振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深度融合的路径。
加强顶层设计
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列入环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与乡村振兴等各项重点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督查、同考核。采取强化宣传教育、坚持新发展理念、创新活动载体、树立法治观念等举措,推进创建工作走深走实。出台《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旅游发展条例》,构建“规划—保护—开发—运营—监管”全链条管理体系,为环江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法治保障。围绕“进得来、留得住、融得深”目标,配套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实施“环境联治”,提升村容村貌,营造宜居宜游环境。建设同心文化广场、民族博物馆、花竹帽艺术中心等文化场所,通过文物展陈、文化空间塑造等形式,将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具象化。
深挖旅游资源
以节庆为抓手,挖掘环江旅游资源的丰富内涵,增强旅游吸引力和感染力。将铜鼓文化、红色文化、山歌文化、傩文化、生态文化融入节庆系列旅游产品设计中,强化节庆活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传承活动的带动效应。编创毛南族风情歌舞秀《艾南》等一批优秀文艺作品进行展演,充分展示环江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将春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和分龙节、祝著节、芦笙节、广西三月三等特色节庆与发展旅游业深度绑定,打造“百村千屯办春晚”“毛南族南瓜节”等文化IP。推出沉浸式非遗展演、民俗体验、红色旅游等项目,游客与当地居民同跳一支舞、共品一桌餐、共习传统技艺,在深度互动中增进文化认同,形成“以节聚人、以文促融、以旅富民”的良性循环。
实现共建共享
坚持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培育县域重点产业,引导各族群众深度参与旅游产业链,发展民宿经营、生态农业、文化演艺等业态,拓宽致富渠道。通过景区并购、民宿建设、桑蚕文化产业园建设等举措,培育乡村生态游与民族风情游精品线路,实现“景点带村、产业联户”的联动效应。发挥生态与农业资源优势,推动“五香”(香牛、香猪、香米、香鸭、香菇)特色农产品品牌化、标准化发展。开展节庆美食展销、非遗技艺活态展演等活动,打造毛南族刺绣、傩面雕刻、竹编手工艺品等特色旅游商品,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以全域旅游为抓手,统筹城乡资源,建成一批特色鲜明、底蕴深厚的乡村旅游景点,推动易地搬迁群众就业与文旅产业发展有机衔接,打造“柳浪咧小镇”文旅品牌,建设集非遗保护、文创开发、农特产品销售于一体的产城融合示范带,实现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
建设宣传矩阵
做好“节前造势、节中报道、节后总结”,举办多样的文体宣传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等融入旅游宣传。举办主题摄影、短视频、美术、书法等艺术展览展示活动,举办龙舟公开赛、民间歌王擂台赛、旅游文创产品设计大赛、傩面舞会、民族传统体育竞技、民族大联欢等各类文体活动,并将其打造成节庆旅游的亮点,以多种形式全方位宣传环江。组织开展“世遗环江·多彩毛南”等精品节目展演,让全县各族群众和四方游客共享文化盛宴。活动期间,在人流较大的热点区域布置民族团结宣传展板,并将线上线下相结合,不断扩大宣传覆盖面和影响力。 (据中国民族报,节选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