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席民俗宴 满城石榴红
—— 百色市右江区以“四共”模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章字数:1,497
    百色市右江区汪甸乡举办年传统歌圩节暨首届汪甸“盘王节”民俗文化活动。(本报通讯员黄永佳摄)

  □本报通讯员 王政撰 马庆芳
  近年来,百色市右江区深挖民族文化内涵,以“共赏”“共享”“共乐”“共传”模式将民俗活动打造成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连心桥”。
  共赏民俗焕新彩节庆架起连心桥
  “ 秀美的山河映在天地间,如诗的画卷在你我身边……”在近期的2025年汪甸瑶族乡传统歌圩节暨首届汪甸“盘王节”民俗文化活动上,在本土乐队的热歌献唱下,现场气氛随之被点燃。活动现场,各族群众手拉手跳圆圈舞,笑声、掌声汇成一片。“这样的活动让我们真切感受到,各民族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壮族群众韦通兴说。
  右江区充分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9个乡镇(街道)打造“一乡一特色”民俗品牌,形成阳圩山歌节、布林村“贝优”节、汪甸瑶族乡“盘王节”等民俗品牌,各族群众聚在一起、乐在一起、融在一起,增进各民族间情感交流,互学互鉴、相知相亲。
  共享百味润心田烟火烹出同心圆
  走进右江区的街巷,五色糯米饭、烟熏肉、灰水粽等特色民族美食香飘四溢。每逢春节等传统节日,各民族群众便会自发组织“百家宴”,带着自家的“招牌菜”互相分享。前不久,在龙景街道莲塘社区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厨艺大赛上:壮族阿妈教大家用红蓝草给糯米染色,瑶族大哥现场演示竹篾烤鸡的技巧,汉族大嫂则忙着调配秘制酱料……欢声笑语中,不同民族的饮食文化彼此交融,成为情感互通的“润滑剂”。
  与此同时,右江区还深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商圈”,助力民俗美食转化为富民产业。在万景城、解放街、百祥社区搭建“同心创业街”,通过品味夜市文化、品尝各色美食、观赏文艺演出等方式,吸引各族游客参与。在这里,一碗酸汤、一笼米饺,不再是简单的特色小吃,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味觉符号,让“团结”的力量触手可及,更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在滋滋冒油的铁锅边、热气氤氲的蒸笼旁,悄然融入各族群众的心田。
  共乐竞技聚合力赛场浇灌团结花
  “ 一二!一二!”在阳圩镇山歌节现场,一场别开生面的板鞋竞速赛正在进行。由汉、壮、瑶三族村民组成的“团结队”脚绑三米长板鞋,喊着统一的号子冲刺,鞋底与地面的摩擦声、观众的加油声汇成激昂的乐章。除了板鞋竞速,陀螺赛、拔河、背篓接绣球等传统体育项目同步开展,赛场边,各族群众自发组成后援团,用不同民族的语言呐喊助威,体育竞技成为打破隔阂、增进信任的“黏合剂”。
  多年来,右江区深挖传统体育文化内涵,开展民族体育炫进村(社区)、进学校活动,“三月三民族团结杯”篮球赛、跳竹竿等民俗体育竞技活动9场次,让各族群众感受广西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魅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增强民族团结凝聚力。
  共传非遗续薪火文化滋养新生代
  在右江区的中小学课堂,壮族山歌、瑶族刺绣、苗族芦笙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课程已成“热门课”。迎龙小学的“民族文化社团”里,各族学生同唱壮族歌《唱娅王》、学习织锦技艺,孩子们在互学互鉴中种下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种子。
  在各乡镇(街道),能时常看到这样的场景,阳圩镇的非遗体验长廊,壮族织锦机“咔嗒”作响;汪甸瑶族乡“老乡家园”的瑶绣工坊,一群妇女正围在一起学扎“乌达”。“以前技艺只在本民族内传,现在大家一起学、一起改,传统手艺更有活力了。”“汪甸乌达”非遗传承人、工坊负责人邓遂布介绍。
  一直以来,右江区通过多途径培育,挖掘右江麽乜、壮族排歌、瑶族服饰等一批非遗代表性项目,建设非遗展示馆、民族记忆馆等非遗传承阵地,组织开展民族服饰展示、手工艺品制作、民俗文化展演等活动,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融入时代文化,让非遗在传承创新中焕发新活力。
发布日期:2025-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