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全国先进工作者、民革党员、广西钦州商贸学校教师张海□本报记者莫齐威陈铭柯
他的指甲缝里常嵌着陶土,衣服上常沾着泥渍。因童年的那份热爱,走上三尺讲台,用知识浇灌莘莘学子,他以青春为笔,尽情挥洒着对陶艺的热爱,将古老的坭兴陶描绘出璀璨光彩。他就是全国先进工作者、民革党员,广西钦州商贸学校教师张海。
泥香筑梦 从童年玩趣到技艺深耕
初见张海,是在广西钦州商贸学校产教合作基地的课堂上。他身着白色衣服,手上满是紫红色的陶土,穿梭于学生之间,时而俯身看学生操作,时而伸出手来帮助学生调整陶土形状。只见他手指在陶土上滑动、按压,每一个动作都流畅自然,娴熟细致。
“小时候我经常用家门口的泥巴捏一些坦克、小动物。”童年时期的张海对泥土就有着特殊的感情,一团团泥巴在他手上变得栩栩如生,经过阳光晾晒,便成了陪伴他童年的玩具。也正因这份源自童年的热爱,2011年,张海考入钦州学院(现北部湾大学)就读现代陶艺与装饰雕塑设计本科专业。
“我对钦州坭兴陶非常感兴趣,但当时学校在泥料和设备方面还处于逐步完善阶段,自己只能另辟蹊径。”张海回忆道,为了学好坭兴陶制造技艺,闲暇时间,他常常骑着自行车穿梭于校外的工作室和陶坊之间,为师傅们打下手。这份执着与热忱打动了师傅们,他们渐渐地将坭兴陶技艺传授给张海。
“白天从师傅们那里学习技艺手法,到了晚上,大家都下班回家了,我就独自留下来,坐在拉坯机前反复练习。”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日复一日地勤学苦练,张海在大学期间熟练掌握了坭兴陶拉坯、雕刻、烧制等技艺。“靠着这门手艺,在校期间通过承接社会订单,就实现了学费、生活费‘自由’,不少坭兴陶作品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张海说。
薪火相传 三尺讲台接续非遗火种
大四时候,站在职业选择的分岔口,张海陷入沉思:是投身工厂专注制陶,还是站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最终,他坚定地选择了后者。
“坭兴陶职业教育任重而道远。作为一名钦州市土生土长的手艺人,应该有义务肩负起传承坭兴陶技艺和传播坭兴陶文化的使命。”张海说。
为了帮助学生们学好专业课程,张海采取“教室+工作室+生产基地”教学模式,用理论讲解夯实基础,借实操示范传授技艺,让学生高效掌握坭兴陶技艺,将专业所学转化为就业创业的“金钥匙”。
从教10年间,张海为钦州坭兴陶行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毕业生和众多技能型人才。其中,6名学生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一等奖,学生唐彩桔成为继张海之后广西陶瓷行业的又一位“全国技术能手”;不少学生成为钦州坭兴陶行业的中坚力量,在传承发扬钦州坭兴陶技艺的赛道上各展所长。
“ 只要还有一个学生想学,我就会一直站在拉坯机旁。”在张海看来,每个学生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传承的“火种”,作为老师,就是要把这颗“火种”培育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他们的手上熠熠生辉。
守正创新 助力坭兴陶走向世界
茶具、花瓶……在张海的个人作品展区,记者看到了各种各样的坭兴陶作品。多年来,他始终牢记自己作为一名“手艺人”的初心使命,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到工作室设计、制作坭兴陶作品。
付出终获回报。近年来,张海积极参加各级各类作品展和技能竞赛,其作品《鼓声之美》《鼓声之韵》《晨光》等获全国级、自治区级奖项;2023年10月,他获评“全国技术能手”;2024年,获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此外,他还受聘到多所院校授课讲学,参与自治区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民族工艺品制作(坭兴陶)》的建设,获得3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坭兴陶是家乡的一张靓丽名片,作为一名坭兴陶职业教育工作者,未来还将继续深耕职业教育,用匠心培育坭兴陶技能人才,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到坭兴陶技艺传承中来,为坭兴陶产业发展输送更多新鲜血液,助力钦州坭兴陶走出广西、走向世界。”张海说。
从“泥巴少年”到“金牌导师”,张海以行动诠释了劳动者的敬业与坚守,用无数日夜的辛勤付出,书写了对陶艺教育、传统工艺的无限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