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驹 在当代中国文化艺术界,张伯驹“是真名士浑潇洒,一代大方家”。吴祖光说:“伯驹先生敦厚诚挚,豪放旷达,富有同情心,拯饥援溺,爱人如己。一生处事贯穿一条爱国忧民的主线,在政治上能够明辨是非,昭昭在人耳目,难能可贵。 ”
忆及张伯驹,曾任职于原文化部的王莲芬说:“特别是对台湾回归祖国,完成统一大业问题,始终尽心尽力,念念不忘。他经常说,我虽已年逾八旬,但我多么希望在我的有生之年,争取为加速海峡两岸同胞的团聚多尽些力量和作出我的一点贡献。”据王莲芬回忆,1981年的元宵节,在民革和中山书画社举办的一次集会上,张伯驹对没有台湾代表参加而深感惋惜,即席填词一首《调寄浣溪沙》:玉镜高悬照大千,今宵始见一年圆,银花火树夜喧阗。隔海河山同皎洁,阋墙兄弟早团圞,升平歌舞咏群仙。
张伯驹希望祖国完成统一大业的迫切愿望,在词中焕然呈现。张伯驹切盼,有那么一天能和台湾的学者、同行们,共聚一堂,切磋学问,共同为发扬祖国的文化传统而努力奋斗。恰好当时的盛会上,邀请到了刚从美国回大陆探亲、访问的黄花岗烈士方声洞的胞妹、著名画家方君璧,他们同席吟诗作画,同时又由王莲芬书写了张伯驹的这首《调寄浣溪沙》,当场赠送给方君璧带去国外。对此,张伯驹非常欣慰。
张伯驹曾写《潘画王题》一文,讲述的是清代画坛轶事。画家潘恭寿每每完成画作,却不署款,而是请书法家王文治题识,所以世称“潘画王题”。张伯驹与夫人潘素,常常也是“潘画张题”:即由潘素作画,张伯驹题诗词于其上。俞栋说:“或他作‘梅’并题诗,夫人则补‘竹’添‘松’;或夫人写青绿山水,他作跋题词,可谓‘夫唱妇随’,琴瑟和鸣。”二人配合默契、书画相得益彰,浅深皆成趣、雅俗均可赏。
张伯驹与潘素曾于1981年年初合作,将两幅泼墨芭蕉图,托友人给定居台湾的国画大师张大千,请其补笔,表达海峡两岸早日统一的拳拳爱国之心。
张大千欣然应允,在一幅画中补写双目异色、黑白相间的波斯猫,在另一幅画中补写背立远眺的素装团扇仕女。隔海补写丹青传馨,共笔墨于尺素之间而成“双绝”,张伯驹、潘素夫妇开创了海峡两岸画家携手合作的先河,成就一段艺坛佳话,在海峡两岸传为美谈,也是足可载入中国绘画史而传诸后世的风雅韵事。
1982 年2月26日,张伯驹在北京病逝。在他离世前几天,张大千的孙子前来探望,张伯驹非常高兴,在病榻上吟成一首七律和一首《鹧鸪天》词,寄怀远在台北的张大千。兹录如下:
《病居医院·张大千兄令孙晓鹰赴美,来视并拍照,因寄怀大千兄》
别后瞬经四十年,沧波急注换桑田。
画图常看江山好,风物空过岁月圆。
一病翻知思万事,余情未可了前缘。
还期早息阋墙梦,莫负人生大自然。
《鹧鸪天·病居医院至诞辰感赋》
以将干支斗指寅,回头应自省吾身。莫辜出处人民义,可负生教父母恩?
儒释道,任天真;聪明正直即为神。长希一往升平世,物我同春共万旬。
张伯驹直到生命的最后,还在歌颂“换桑田”“江山好”的伟大祖国,还期望着海峡两岸同胞“早息阋墙梦”,希望“长希一往升平世”,想着为祖国统一大业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其爱国家、爱人民的赤子之心令人感佩。
张伯驹是民盟中央文教科技委员会委员,同时也是民革前辈,曾牵头创建北京中山书画社并担任首任社长。赵世贤回忆:“很多人都知道民革有个中山书画社。办这个书画社是有原因的,同张伯老的关系也很大。”1979年,张伯驹提议筹建团结国内外知名书画家的带有学术性质的团体,并为其建立奔走忙碌。在张伯驹等人的共同努力下,北京中山书画社于1980年11月12日正式成立。中山书画社是张伯驹起的名字,用意是不忘孙中山,渴望祖国早日完成统一大业。中山书画社成立后开展的第一次讲座由张伯驹主讲,他还担任首任社长。对于中山书画社的成立及其发展,张伯驹的贡献有目共睹。
张伯驹去世后,宋振庭敬献的挽联曰:“爱国家,爱民族,费尽心血一生为文化,不惜身家性命;重道义,重友谊,冰雪肝胆赍志念一统,豪气万古凌霄。”希望祖国统一就是张伯驹一生的愿望和追求。
(据团结报 作者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