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胜经验
“统战+非遗”探索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路径
□杨辉
文章字数:895
    图为龙胜县龙脊镇小学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图片来源:桂林日报)

  龙胜各族自治县(以下简称“龙胜县”)立足民族特色资源优势,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传承人为切入点,积极探索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路径,通过思想引领、平台搭建、品牌塑造、人才培养等举措,推动非遗保护与文旅经济深度融合,为民族团结进步和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强化思想引领筑牢非遗传承思想根基
  以龙胜县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以下简称“新联会”)、龙胜县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以下简称“知联会”)换届为契机,吸纳了16名非遗领域代表人士加入新联会、知联会等。依托《龙胜各族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实施非遗分级保护,建立“县级统筹、乡镇联动、村寨落地”三级管理网络。同时,龙胜县委统战部加强与宣传、文化旅游、教育等部门联合,推动实施非遗人才培养计划,通过组织学习、专题培训等方式,加强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思想引领。通过挖掘该县红瑶服饰、侗族草编等非遗项目中的清廉元素,打造“非遗+廉政”特色教育载体。2024 年以来,组织“非遗传承人能力提升班”等专题培训12期。
  多维平台强支撑激活非遗创新内生动力
  充分发挥龙胜县新联会平台优势,积极打造非遗传承实践基地、研学教育基地等阵地。目前,已建成瑶族服饰传习基地等5个传习基地,推出瑶族服饰制作技艺、侗族木建筑、草龙草编、蜡染等体验课程。2024年,开展研学活动45场,超1万人次参与。不断完善服务机制,成立多部门协调领导小组,整合龙胜县新联会网络人士分会、商会等新媒体、网络人士、自由职业代表人士的资源优势,依托新媒体平台,开展“非遗进社区”“非遗进校园”宣传实践活动20余场次,超3000人次参与。
  长效培育固根本构建非遗人才梯队体系
  建立“统战+院校+传承人”培育机制,通过“大师带徒”“校企联培”等模式,建立“老中青”三级人才库,壮大非遗人才队伍。目前,龙胜县共有非遗保护项目62项,登记在册的非遗传承人55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青年非遗传承人占比提升至28%。同时,该县积极推进“非遗进校园”,在全县中、小学、幼儿园等开设“非遗双语课堂”,相关课程覆盖全县35所学校,超过2万人次参加。
  (作者单位:龙胜县委统战部)
发布日期:2025-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