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12月5日,2024梧州六堡茶文化节在苍梧县六堡小镇举行,活动现场还进行了六堡茶封茶大典。 本报通讯员 莫火敏
近年来,梧州市积极探索“非遗+”模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传承与宣传教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等深度融合,在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过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非遗+宣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梧州市利用“同心文化载体”、“石榴籽课堂”、茶园讲堂等载体,以粤剧、蒙山山歌、长洲下俚歌等非遗表演形式,常态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表演;将非遗与现代艺术形式有机结合,推出牛歌戏《鸡环》、大型现代粤剧《抉择》等非遗精品节目。将六堡茶制作技艺、竹芒编织技艺、狮舞技艺等非遗项目融入中小学课程;广泛开展“牛娘戏”进乡村暨2025年基本功培训班等系列非遗传承培训活动,让各族群众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采取“走出去”的方式,向海外国家展示体现中国精神、蕴含中国智慧的非遗项目,推动一批非遗精品“破圈”,拍摄六堡茶制作技艺宣传片、制作《茶船古道》纪录片,在东南亚国家播出;藤县狮舞多次走进新加坡、文莱、泰国、越南等国家开展文化交流;
以《广西梧州:狮舞校园》等为题,向全球宣传非遗进校园活动,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
“非遗+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梧州市开发茶园游、民俗游、康养游、竞技游等非遗旅游新业态,推动岭南民俗风情旅游区、六堡茶生态文化旅游区、长寿养生武侠文化旅游区建设,创建一批非遗文旅融合的示范基地,并结合不同旅游消费黄金档期适时调整推出岭南风情游、六堡茶韵游、乡村休闲游、美食寻味等多条精品线路。以广西三月三等节日为契机,举办广西(梧州)粤剧节、六堡茶文化节、下俚文化节等节庆活动,以及高桩舞狮、牛娘戏、抢花炮等多种形式的非遗展演活动。围绕饮食文化,打造冰泉豆浆馆等7家非遗美食特色体验店,如今,冰泉豆浆、龟苓膏、鸡仔饼、纸包鸡等梧州非遗美食产品已成为促进各族游客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纽带。
“非遗+产业”共建共享共同富裕幸福家园
梧州市深入挖掘六堡茶制作技艺、梧州龟苓膏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通过政策扶持、市场引导和企业参与,推动非遗制作技艺与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非遗品牌。目前,全市茶叶专业合作社达510个,327个行政村入股六堡茶产业,带动从业人数8.3万多人,受益村民约31万人,茶园建设带动茶农平均年增收3300元。蒙山县长坪瑶族乡打造环瑶乡生态文化旅游,每年接待游客3万人次,旅游收入700多万元,带动餐饮住宿、特色农产品及各类旅游产品销售额达100万元。岑溪市南渡镇作为“竹芒编之乡”,专门从事竹芒编织加工业的企业有17家,竹芒编织业年产值1亿元,带动5000多名各族群众就业。藤县龙狮扎作产业每年向各地的狮团销售狮头成品1000个以上,带动从业人员人均增收2万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