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黄埔军校与天津
文章字数:1,359
  作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黄埔军校是我国第一所培养革命军队干部的学校。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改组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先生即着手在广州创办黄埔军校。
  天津和广州虽相距千里,但与黄埔军校却有着密切关联。
  作为当时的交通枢纽城市,部分报考学子要通过天津前往黄埔军校参加考试,至少东三省、热河、山西、内蒙古地区的学子,很多需经过天津周转,再乘海轮或者火车前往上海和广州。在黄埔一期分配给全国各地的招
  生名额中,“东三省、热河、察哈尔”共50名,至于参加考试的应该更多一些。黄埔一期“拟定招学生三百二十四名,东三省、热河、察哈尔共五十名,直隶、山东、山西、陕西、河南、四川、湖南、湖北、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每省十二名,共一百六十八名,湘、粤、滇、豫、桂五军各十五名,共七十五名。本党先烈家属二十名,尚余十一名,另招备取三十名至五十名……三月二十七日假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为试验场,举行入学试验。共计各地投考生一千二百余人,凡三日试毕,因各生学术较佳者多,故酌量宽限录取。四月二十八日入学考试案揭晓,正取三百五十名,备取一百余名。”北方的很多报考者就是通过天津前往上海或者广州。
  20世纪20年代初,国民党直隶省及天津市党部机关设在天津,所有被推荐报考黄埔军校的直隶考生需要到天津填写报名表。当时有着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国民党省市党部负责人和中共天津地方执行委员会负责人多重领导身份的于方舟,就在天津认真地投入了黄埔军校学生的选拔、推荐工作,如据《黄埔一期学员入学背景情况》显示,由于方舟担任“入学军校介绍人”的就有7名学员,黄埔一期一队2号学员何盼、3号学员杨其纲;黄埔一期二队4号学员江震寰、118号学员白海风、122号学员张隐韬;黄埔一期四队20号学员宋文彬、94号学员荣耀先。其中,杨其纲、江震寰、白海风、张隐韬、荣耀先5人系共产党员,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他们全面彰显了“我们黄埔的生命,是永远不间断的,有如大海里的水,后浪推着前浪”的那种勇敢和坚强。
  位于天津市河西区的义庆里40号,曾是天津及周边地区有为青年前往黄埔军校的出发点,这里本是于方舟和江浩、李锡九等革命先辈于1924年初建立的国民党直隶省及天津市党部机关所在地,不久便成为推荐黄埔军校学生的秘密联络点,自黄埔军校建校伊始,中国共产党就非常重视招生工作,从各地选派了大批党员、团员和革命青年到军校学习。据相关档案记载,1925年冬,一名叫沈玉山的天津宝成纱厂工人党员,就是在义庆里被推荐去了黄埔军校。
  天津是李大钊思想启蒙的地方,其后人曾言,“天津对李大钊的影响太大了。”在组建黄埔军校以及之后的招生中,李大钊都积极参与,在国民党“一大”期间,其与孙中山频繁会晤,“行装甫卸,中山先生便打发侍卫来请守常老师去谈话。以后,过不了几天就约他前去,有时谈到晚上十一、二点才回来……主要谈大会宣言即改组党和创办军校的事”。李大钊回到北京后,积极为黄埔军校选送学员,仅第一期就选送了23人。他担任中国共产党北方区委书记后,更是多次介绍黄埔军校情况。他曾对李运昌、孙洪祥说道,“去苏联、去黄埔,都是为了革命而学。目前中国革命形势发展很快,去吧,学学军事也好,我们党要抓军队,没有军队不行啊。”两人听从了李大钊的建议,顺利通过体检和政治、数学考试,被黄埔第四期录取。
  (据团结报 作者王伟凯)
发布日期:2025-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