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蚕农正在小蚕共育基地喂食小蚕。 (本报通讯员 骆俐羽 摄) 本报通讯员 龙绍仙
近年来,靖西市秉持重实效、强实干、抓落实的理念,扎实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强化实干抓落实助力乡村产业多元发展壮大
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坚持政府引导、企业带动、群众主体的“三方联动”模式,持续推行“烤烟+水稻+冬菜”轮作种植模式,建设现代特色农业产业(柑橘)核心示范区。同时,采用“水肥一体”模式发展百香果,提升小蚕共育技术,促进桑蚕产业提质增效,加快推进智慧养牛全产业链项目。2024年,靖西市桑园面积达13.18万亩,烤烟种植5.64万亩,水果种植10.14万亩。
提升农业科技支撑。积极优化运用现代农业技术,大力推广良种良法以及新型农业机械化、智能化作业,不断挖掘农业发展潜力。2024年,靖西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63%,推广新品种玉米1.5万亩,引进新品种水果4个,新种百香果2.1万亩。完成蔬菜温室、棚架设施种植142亩,水肥一体化种植838亩。建立桑蚕核心示范基地,并配合国家科技特派团开展培训 25期,培训人次1435人,小蚕共育率超95%。
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实施农村饮水、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等补短板促发展项目302个,总投资14.54亿元。实施乡村道路“三项工程”4 个,完成工程量 90%以上。实施公路桥、防洪整治、水库除险加固、小流域治理、河湖标准化创建等水利工程5个,新建改造小型集中供水工程11个,受益群众5533人。
推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加速城乡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和覆盖率,实现公共服务延伸到户,精准了解农民需求,及时调整农村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持续完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兴办县级照护服务机构——靖西市彩虹养老院。
聚焦各族群众需求推进易地搬迁安置后续扶持
优化社会治理,提升安置点公共服务。设立“农事城办”服务中心,为搬迁群众办理就业社保、教育等服务事项。每栋居民楼均设有“就业管家”,构建起社区“两委”、楼栋管理和搬迁户3支队伍相互支撑,各方力量广泛参与的“1+3+N”社区治理模式。聚焦边贸落地加工、农产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强化对企业精准扶持。目前,易地帮扶搬迁产业园区共引进19家企业,2024年实现2家企业培规入统,规上企业达7家,为全市提供1万个以上工作岗位,带动搬迁群众年人均务工收入达3万元以上。
强化就业帮扶,全方位扩大就业面。以实施全区县域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项目为抓手,进一步深化“零工市场”“零工驿站”“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等设施建设。通过园区企业吸纳、重点群体扶持、培训自主就业等多种方式,实现充分就业务工,其中到产业园就业人数821人,担任公益性岗位296人,自主就业务工9871人,劳动力就业率达96.8%,成功实现有劳动力家庭“一户一人以上”就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