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以行动作答“何以为师”
-记九三学社社员、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黎卫
本报通讯员 王静
文章字数:1,165

  作为教龄近30年的“老资格”,南宁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社员,南宁职业技术大学二级教授黎卫扎根壮乡职业教育事业,为广西培养一批又一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何以为师?黎卫以行动作答。
  一束光,微光如炬照亮前路
  1997年,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憧憬,黎卫到南宁职业大学渊现南宁职业技术大学冤任职,教授的第一门课是《电脑艺术设计》。面对大多没有计算机基础的学生,黎卫深感责任在肩。
  自掏腰包给每个学生复印讲义,用课余时间为他们补课……看着孩子们一点一点地进步,黎卫更加坚定了心中所想:教好书、育好人,成为一束光,引导学生们认识世界,帮助他们成才。
  黎卫以学生为中心,实施线上与线下混合的PBL式、案例式、行动导向等教学方法改革,将虚拟仿真、云课堂等信息化技术引入课堂。对接行业与岗位需求,实施岗课赛证融通的“三位一体”课程改革。同时,与企业共建对接行业新技术的特色教材与课程标准,带头建设1+X课证融通的14部活页式、新形态教材。
  黎卫主持的课程被评为教育部艺术教指委精品课程、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等,带头建设的4部教材入选国家规划教材。她带出来的学生理论知识扎实、实践技能强,1+X证书通过率达80%以上;在各类比赛中屡获佳绩,近3年来获得国家级奖项18个、省部级以上奖项60多个。
  一座桥,传承创新联结未来
  包包、披肩、耳环、挂件……走进“谭湘光大师工作室”,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各种富含民族特色、又不失时尚韵味的壮锦文创作品,这些大多是南宁职业技术大学的学生们自己设计的。说起“谭湘光大师工作室”,黎卫自豪满满。
  2003年以来,黎卫立足南宁实际,提出了基于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进行人才培养的理念,全力打造“产业引领—非遗铸魂—赛教融合”的培养模式。
  认真考虑之后,时任南宁职业技术大学艺术工程学院院长的黎卫,把改革创新实践探索的着力点放在了壮锦上。
  为了能让壮锦走进校园,黎卫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渊以下简称野非遗冶冤代表性项目——壮锦技艺的课程开发,到文化传承的实践规划,再到产品创新的能力塑造,精研细磨出了一整套“非遗工坊”人才培养方案。
  2015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谭湘光与南宁职业技术大学签订校企合作协议,设立大师工作室,建成了“两工坊,两中心、四基地”的壮族服饰传承创新职业教育基地。学生们从中源源不断地汲取文化自信和创意灵感,传统民族技艺得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一阵风,温柔化雨百花齐放
  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黎卫深深明白这个道理:“人生最幸运的事情之一就是遇到一位好老师。我就很幸运,身边有很多好老师、好前辈。他们的一言一行激励着我、引导着我。我也想把这份幸运传递下去。”
  多年来,黎卫冲锋在教学改革一线,开展教学改革项目建设,成功申报并领头建设“国家高水平专业群”等近20个国家级、40多个自治区级教学改革项目,教育改革经验推广到全国200多个学校和40多家企业。
发布日期:2025-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