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6日,海外华侨华人玉林恳亲大会在北流市举行。
2024年1月26日晚,全球玉商迎春联欢晚会在玉林市文化艺术中心精彩上演。
2024年5月9日,玉林市举办拓展海外市场动员会暨“鬱品出海”领航企业授旗仪式。
2024年12月3日,玉林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到山心镇石柜小学举行“同心助学 法治护航”公益活动
2024年4月13日,广西三月三系列主题活动在玉林市玉州区十字街举办。
2024年4月9日,“歌飞三月三·春暖侨乡情”2024年广西玉林市连线海外华文学校和侨社团活动举行。图为活动主会场玉州区金港小学。 □玉林市委统战部
2024年,玉林市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一区两地一园一通道”决策部署,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强大法宝作用、充分用好统一战线资源优势,以强有力的统战担当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着眼“三个维度”,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工作落实落地 玉林市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的决策部署,着力从思想工作特点、工作形式表达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三个维度”进行探索,扎实推进示范区“五个家园”建设,经验获推广。
着眼思想工作特点,致力于变“他觉”为“自觉”。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各类教育体系。把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工作与文化强市、文化塑城工作同谋划、同部署,激发各族群众的内生动力和朴素情感,使海内外同胞、各族群众在感受玉林风土人情、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传统节庆等文化活动中,沉浸式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聚焦高质量发展,发挥广西民营经济示范市的作用,加快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推进“玉林智谷”建设,推动重点产业集聚发展,推动各族群众实现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
着眼工作形式表达,致力于化“无形”为“有形”。在理论研究上化“无形”为“有形”。改变以往研究工作侧重在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的具体标准、指标体系方面,使之更加“有形”有感。在宣教体系上化“无形”为“有形”。通过报刊、电视、新媒体等平台,展示民族团结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例、图文场景和影视画面,让各族群众可感可知。以各种“有形”的服务,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融入各民族群众的生活点滴,促进各民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
着眼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致力于从“一般”到“具体”。立足于玉林是全国著名、广西最大侨乡和民营经济发达的独特优势和客家人众多,以及客家、岭南广府等文化交融碰撞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实施了“玉商玉工回归”和产业强市工程、“文化浸润·凝心铸魂”工程、“交融互嵌·和美侨乡”工程等一系列富有特色和新意的品牌活动,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强化“乡情纽带”,促进玉商玉工回归结硕果 玉林市委、市政府把推动玉商玉工回归作为“一号工程”,坚持大统战工作格局,运用统战思维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发挥商会桥梁纽带作用,推动玉商产业回归、项目回迁、资金回流、技术回乡、智力回哺,带动玉工玉生回归,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地实现赡养老人、抚养子女、夫妻团聚、万家团圆、安居乐业的愿望,探索出了一条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双丰收”“双促进”的新路子。截至12月22日,玉林共引进玉商回归项目 536 个,总投资1121.99亿元,带动玉工回归约5.8万人。
高位统筹、谋篇布局,系统部署玉商回归工程。成立由玉林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的工作专班,各县(市、区)、园区参照成立工作专班,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将玉商回归成效作为述职考评、绩效考评的重要内容。制定《全力推进玉商回归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工作实施方案》,系统推出强化要素支持、弘扬玉商文化等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全链条全方位支持玉商玉工回归。建立“周统计、月通报、季调度、年考核”督考机制,全面打响玉商玉工回归攻坚战。
务实笃行、多措并举,高效引导玉商玉工回归。建立玉商数据库和项目库,绘制全球玉商现状图,引导玉商回归。玉林市委书记、市长多次带队赴北京、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等地开展招商考察活动,签约一批项目、取得一批成果,并利用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举办回归玉商玉工及眷属恳谈会,推动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与玉商精神深度融合,广邀玉商玉工返乡共享端午文化嘉年华、玉林“十字街”城事文化艺术节、全球玉商迎春联欢晚会等文化盛宴,增强玉商玉工归属感、认同感。玉林浙江商会、玉林广东商会等13 家商协会牵头发起“商会展担当、异地驻玉企业家迎玉商”活动,在玉林市相关领导的带领下赴京津冀等“五大经济圈”,看望、拜会玉林籍企业家及其关联企业,宣传玉林、推介玉林。召开玉商玉工回归理论研讨会,从更宽视野、更深层次研究推动玉商玉工回归。启动人才科教周、人才交流大会等平台,支持玉林籍在外优秀人才回流。成立回归玉商玉工服务中心(站),共举办“玉工回归”专场招聘会 255场,开设“玉工回归就业集市”20个,畅通回归就业渠道。
创新求变、开放发展,全面提升玉商发展能级。打造产业回归新载体,设立系列玉商回归产业园,错位布局主导产业,实施产业链供地、整链式代建厂房等服务保障,推动玉商带动产业链“整建制”回归落地。目前共规划28个玉商回归产业园(分园),已开工建设25个,开工项目390个,已竣工投产项目186个。抢抓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风口,出台支持玉商参与玉林市产业转型升级政策,重点引导专精特新企业、瞪羚企业等科技含量高、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来玉投资合作。举办玉博会、药博会、香博会等展会,第十六届玉博会首次设置玉品馆,让玉商立足玉林、内联外引、友遍天下。搭建玉林市民营经济发展服务综合体、玉商百家汇、玉林市民营经济培训学院三大平台,开展市校、产才、校企合作,持续推进与外地高校人才供给战略合作,深入开展产学研订单式合作,激发玉商发展壮大的内生动力。成立青年玉商百人团,启动青年优秀玉商培养“金凤计划”,创新青年玉商和浙商“引进来+走出去”双向交流模式。一方面,与浙江大学等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培训基地,定期组织青年玉商到基地进行短期集中培训;推荐一批综合素质优、能力强的培育对象赴浙江省龙头企业挂职,提升全市青年民营企业家综合素质。另一方面,积极邀请浙商到玉林“传经送宝”,召开“青年奋进·共创未来”青年玉商座谈会,围绕江浙沪产业转移、人工智能、电子商务、文创产业等方面进行交流;约请宁波海外中青年侨领侨商研习班到玉林开展研习活动,促进玉商、浙商思想碰撞、知识交流,进一步开拓青年玉商的视野和眼界,为培育壮大玉商企业夯实基础。
打造特色、精准施策,持续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实施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加快推动营商环境立法,打造“玉事好办”营商环境品牌,创新实施项目落地免跑办、政策落实免申享、综合监管免扰查“三免”服务,回归玉商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设立“玉商贷”“玉林芳香贷”等特色产品,在“桂惠贷”财政贴息基础上升级补贴支持,有效降低市场主体融资成本。打造高效便捷政务环境,推行投资项目全流程审批业务“帮办代办”,设立24小时自助服务区和玉商玉工专窗,扎实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建立健全政企沟通交流机制,开展玉商玉工困难问题集中解决解答行动、玉商回归项目落地联合审批行动,面对面协调解决企业发展遇到的困难。
凝聚合力、同心同德,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引导广大玉商玉工秉持初心、回馈社会,在玉林经济社会发展中“站前台、唱主角、挑大梁、谋发展”,成为积极参与玉林建设的“生力军”。通过畅通建言献策渠道,鼓励广大玉商为玉林的发展提点子、谋办法,仅1个多月,社会各界就提出了4000多条“金点子”,经过遴选分类转给有关部门研究吸纳,让广大玉商玉工在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平安玉林、促进绿色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等舞台发光发亮,让金点子结出“金果子”。
突出“以侨为桥”,凝心聚力同圆共享中国梦 玉林市是广西最大侨乡,有着220万侨胞,玉林市用好用活“玉侨子午线”等平台,凝聚侨心、汇集侨智、发挥侨力、维护侨益,为侨服务,不断凝聚起海内外侨胞同圆共享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深化联谊交友“聚侨心”。打造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基地、鹏垌村侨务工作实践基地、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等线下平台,为海内外侨胞、侨商侨领、归侨侨眷、港澳台同胞提供展示、体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举办“歌飞三月三·春暖侨乡情”2024年广西玉林市连线海外华文学校和侨社团、“玉侨连五洲·祥龙腾端午”海内外视频连线、2024年海外华侨华人玉林恳亲大会等特色活动,讲好中国故事、广西故事、玉林故事。其中,2024年海外华侨华人玉林恳亲大会有来自27个国家和地区的侨胞等现场参加活动。大会期间举办的开幕式直播、文艺晚会直播以及各大媒体宣传等,获得线上流量超2000万,大会共签约项目12个,投资额达25.6亿元。
推进玉品出海“汇侨力”。引导玉林市海外联谊会、玉商总会、市侨商会举办玉林市拓展海外市场动员会暨“玉品出海”领航企业授旗仪式,线上在全球12个国家设分会场,向广大侨商玉商发出“玉品出海”总动员。发挥统战部门联系广泛优势,会同玉林市工商联、玉商总会、市侨商会,加强与各行业及异地商协会的沟通联系,辐射推动侨商玉商抱团回归、抱团发展,推动玉林的系列产品“走出去”。引导玉林市侨商会驻柬埔寨等国家成立6个商贸联络中心,推动侨商建设海外仓,打造“玉品出海”桥头堡。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广西三环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21家“玉品出海”领航企业授旗,树立“玉品出海”行业标杆,构建起玉林企业“玉品出海”大格局。今年1月至10月,玉林市外贸进出口126亿元,同比增长133.6%,增速保持全区第一。
倾情倾力服务“护侨益”。着力增强广大海外侨胞、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归属感,积极为侨胞、归侨侨眷、涉侨企业排忧解难,共同协调解决合同纠纷、招工难等问题25件,受理涉侨来信来访9件,办结率100%。开通寻根省亲线,帮助侨胞寻根问祖、省亲团聚,目前受理服务咨询118次,帮助10多位侨胞找到了亲人,促进侨胞人心归聚、精神相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