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区统战工作亮点巡展
共建“五个家园” 共享美丽桂林
—— 桂林市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成效明显
文章字数:2,821
  桂林市委统战部
    2024年9月29日,桂林市召开学习贯彻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精神座谈会。图为与会人员合影留念。

    2024年7月16日,桂林市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五个家园专题培训班。

   2024 年4月9日至10日,全国少数民族优秀声乐作品展演在桂林举行。图为专家现场点评。

  近年来,桂林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西工作论述的重要要求,坚持以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为统揽,聚焦“五个家园”建设,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加快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全力打造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升级版”。2023年,桂林市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称号,全市累计获评全国、全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96个,数量全区第一。今年9月27日,桂林市象山区政府作为全国模范集体代表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作发言,是广西模范代表首次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发言。
  用好世界级旅游城市名片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丰富的历史文化、山水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资源,是桂林市建设世界级旅游城市的核心优势。桂林市以“旅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四个结合模式,让旅游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纽带,让各族群众在旅游中了解中华民族历史、感悟中华文化,使桂林山水成为服务美好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构筑精神家园、展示中国形象、增进文明互鉴的重要载体。桂林市通过用好湘江战役纪念设施、灵渠博物院、甑皮岩遗址、桂海碑林博物馆、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等,全方位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桂林市高水平打造了“印象·刘三姐”等一批“桂林经典”品牌,并传承弘扬桂林米粉、恭城油茶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桂林市还打造了全国首个中华文化公园和“中华城”。培育了“百里漓江石榴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讲堂宣教品牌,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讲堂。通过挖掘宣传各族群众身边的蕴含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实物实景实事,引导各族群众进一步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始终心怀“国之大者” 团结奋斗建设共同富裕幸福桂林
  桂林市把制造业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做强做优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生态食品等优势主导产业,桂林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135”工程入选自治区重大标志性工程;引进华为、深科技、格力等一批重大企业项目,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打造一批百亿元企业、千亿元园区,不断壮大经济实力,为各族群众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加快构建现代旅游产业体系,发展民族民俗风情、农耕体验、休闲度假等沉浸式新业态,推进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和特色塑造,先后打造形成“一田生五金”的龙胜模式、“生态农业循环发展”的恭城模式、“一村一主题、一寨一风情”的华江九寨集群模式等,形成“全景旅游、全业融合、全时体验、全民共享”的民生发展新格局。桂林市着力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成运行广西首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桂林医院,着力解决好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托幼等各族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建设各族群众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幸福家园。
  搭好交流互嵌“连心桥” 团结奋斗建设守望相助和谐桂林
  桂林市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纳入城市管理体系,创新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街,拓展形成了“一中心、八站”城市民族工作体系;积极构建“互嵌式”民族关系,创新探索“四机制”(双网格员机制、双向管理机制、多部门联席会商机制、社会各界帮扶机制),持续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帮助各族群众更好地融入城市,更好地享有高品质的城市生活。研究出台《桂林市社区(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施方案(试行)》,召开全市基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五个家园”工作现场会,举办市、县、乡、村四级干部专题培训班。今年9月13日,在桂林召开的自治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现场推进会上,桂林市介绍了社区、村屯、学校、企业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经验。桂林市积极推进“一老一小”工作,让社区成为各族群众“开心、放心、舒心、安心”的幸福家园。
  当好保护山水“二郎神” 团结奋斗建设宜居康寿美丽桂林
  桂林市统筹推进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修复治理,坚决杜绝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开展保护好漓江、保护好桂林山水专项监督工作,深入实施“两个保护”地方性法规,在全国率先建立健全公安系统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完善漓江流域生态保护补偿试点机制、加快推进漓江城市段支流治理、全面推进数字漓江5G融合生态保护利用综合平台项目建设等;桂林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桂林市人大常委会关于设立“漓江保护日”的决定》,自2022年起,将每年4月25日设为“漓江保护日”,并持续开展“4·25漓江保护日”系列活动。持续发布《漓江生态环境质量报告》,全力申报联合国“地球卫士奖”、人居环境奖、“李光耀水源荣誉大奖”,不断提升桂林山水的国际影响力。出台《桂林市关于开展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工作的实施方案渊试行冤》,为各族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搭建更多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各族群众宜居康寿生活的增长点;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桂林样板”,建成山水清新之地、文化曼妙之地、居游共享之地、美誉品牌之地,更好向世界展现桂林山水之秀、之奇、之美。
  走好民族团结“同心路” 团结奋斗建设边疆稳定平安桂林
  桂林市坚持把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各民族的最高利益,深入推广民族聚居区“枫桥经验”。先后完成《恭城瑶族自治县自治条例》《龙胜各族自治县自治条例》修订工作,出台《恭城瑶族自治县瑶医药发展条例》《龙胜各族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切实将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维护民族团结融入法治体系,将民族事务纳入网格化管理。常态化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善用民族良俗化解矛盾、协调民族关系,推动民族地区法治与德治有机融合。加强市(县)乡综治中心实体化建设,创建“网格化+智能化”社会治理新模式,推动“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建设,创新打造“同心守护家”智慧云平台,建成一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等基层工作阵地,建成覆盖市、县、乡、村的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室)2074个,把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依法妥善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案事件,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桂林、法治桂林建设,为各族群众营造安全、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桂林市连续五届获得“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三度蝉联平安中国建设最高奖“长安杯”,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
    2024年桂林市圆满完成11个民族乡成立40周年乡庆活动。图为10月17日,桂林市临桂区宛田瑶族乡成立40周年庆祝大会现场。
发布日期:2024-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