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把握工作主线扎实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
文章字数:1,908
    ▲ 2024年6月3日,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工作推进会在南宁召开。图为会议现场。

    2024年11月6日至7日,边疆民族地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论坛在南宁举行。图为论坛期间,与会代表深入南宁市蟠龙社区考察调研。

    2024年12月12日,全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现场推进会在崇左召开。期间,与会人员调研崇左市江州区第一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校园情况。图为学生们在“民族乐器学堂”弹奏乐器。

   □自治区党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综合协调处
  长期以来,广西各民族守望相助、亲如一家,习近平总书记赞誉广西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勉励广西“继续在民族团结进步上走在全国前列、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自治区党委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壮美广西建设的生命线、幸福线,大力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自治区党委统战部认真履行牵头职能,加强统筹协调、探索创新,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形有感有效共建共享“五个家园”,推动示范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在今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广西20个集体、21名个人获表彰,桂林市象山区政府作为模范集体代表作大会发言。
   坚持系统谋划、高位推进,锚定“五个家园”目标任务精准发力
  推动自治区党委出台《广西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行动方案》并动态更新,确立“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共同富裕幸福家园、守望相助和谐家园、宜居康寿美丽家园、边疆稳定平安家园”的目标任务,实现以一根主线为统领、向“五个家园”精准发力,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有了清晰的路径指引。同时,推动成立由自治区党委书记担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制定印发任务分工表,实现任务项目化、责任具体化,形成全区重视、共同推进的良好态势。
  坚持以文化人、思想浸润,系牢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精神纽带
  着眼于挖掘、阐释民族团结进步“基因”,广西在全国率先成立省级层面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会,打造10个研究基地,举办“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论坛,设立广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30个专项课题,编纂《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广西卷》《广西文明简史》,持续打造“广西三月三”“刘三姐”等特色文化品牌,传承保护花山岩画、铜鼓、壮锦、风雨桥等文化瑰宝,挖掘整理瓦氏夫人抗倭、冯子材抗法援越、刘永福抗日保台等历史故事,总结提炼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和文化形象,努力讲清楚中华文明对广西的哺育滋养、广西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担当。同时,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突出青少年“主阵地”培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开学第一课”的重要内容,推广《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在全区高校使用,推动黄文秀事迹入选全国新版语文教材;召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新闻发布会,举办“广西三月三·八桂嘉年华”等系列活动,在各大媒体推出示范区建设系列报道,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扎根人心。
   坚持落地落细、务求实效,巩固民族团结、边疆安宁的大好局面
  坚持从基层社区抓起,着力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深入实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桂在行动”,建立“民族之家”3000多个,“同心文化载体”1000多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1.4万多个,在易地扶贫搬迁中以各族群众“插花”方式安置16万户71万名各族群众,推动各民族全方位嵌入。各族群众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更加团结统一,不同民族组成的家庭占广西家庭总户数的10%以上,“民族关系”连续多年位列干部群众满意度最高的社会指标。同时,坚守维护国家安全、边疆安宁重大政治责任,着力打造边境八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带,持续开展边境地区“国旗工程”,大力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深入实施“民营企业进边疆”“红旗耀国门·同心汇边关”行动,引导各族群众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决守好祖国“南大门”。
   坚持典型引路、示范引领,营造百花齐放、创新争优的浓厚氛围
  注重加强示范引领,按照农村、社区、学校、企业4个领域分别打造一批示范单位,探索建设平陆运河沿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带等一批示范带,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组织现场观摩、刊发动态信息等,有效引导各地各部门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打造出一大批工作亮点和品牌。比如,南宁市蟠龙社区创新推进“136”工作机制,成为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途径;桂林市持续擦亮“山水甲天下”金字招牌,将景区景点的环境建设、文化活动、对外宣传、导游解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机结合,以旅游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游客纷纷“打卡”点赞。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中,各地各部门的创造性被充分激发,形成全区亮点纷呈、各有特色的生动局面。
发布日期:2024-12-28